风俗:七夕
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
9、中元节
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风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
文章插图
10、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风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11、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
风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具体如: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等 。
文章插图
12、寒衣节
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等 。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
风俗: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
13、冬至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 。
风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
文章插图
14、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 。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
风俗: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
15、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 。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
风俗: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
16、除夕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 。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 。
推荐阅读
- 满月婴儿拉绿色的便便
- 蜜蜡珠子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 车上的door是什么意思?
- 科目二补考费是多少钱?
- 胸口有种被噎住的感觉
- 食道黏膜损伤
- 割双眼皮能吃巧克力吗
- 当前最火的女明星,今年最火的女明星有哪些-
- 怎么理解猫咪的行为,猫的各种行为解读-
- 古代的中山国是现在的哪里,汉代中山国和春秋战国中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