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还存在吗-?战国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周王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的权威有所下降,比如楚国等大国,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是,对于大部分诸侯国来说,还是不敢和周王室直接抗衡的,特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原霸主,更是经常需要借助于周王室的旗号,以此来争霸中原 。

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还存在吗-?战国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关系

文章插图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还具有一定地位 。但是,进入到战国时期,先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然后是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最后则是秦国消灭了东周,这不仅意味着周王室的权威最终荡然无存,更促使东周在秦灭六国之前就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权威最终荡然无存,哪一任周王该为此负责?
首先,在笔者看来,战国时期,周王室面临的困局,显然始于周平王这位君主 。虽然周平王不是战国时期的周朝天子,但是,正是因为周平王将周朝的都城,从四塞之国的关中地区迁移到无险可守的洛邑,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周王室的衰落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 。西周末年,周幽王这位君主比较昏庸,其在位期间,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 。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甚至发生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样的荒唐事情 。
在此背景下,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 。对于西周末年的这场内乱,不仅对周朝,也对整个春秋时期的诸侯格局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周幽王被杀之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 。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虽然迁都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是当时比较合适的选择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周王室维持地位的选择 。
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还存在吗-?战国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关系

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对于东周的都城洛邑,虽然地处中原之地,地势平坦,人口众多,不过,因为无险可守,这让周王室面对周边的大国,根本没有什么优势而言 。换而言之,对于晋国、齐国等大国来说,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程度无法和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的情况相提并论,但是,因为地处周边大国的包夹之下,周王室已经呈现出成为傀儡天子的趋势了 。而在迁都之前,也即西周的都城镐京,则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对此,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中之地的特点 。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很多 。因此,如果周朝没有离开关中的话,那么,周朝的整体实力还是能够压制众多诸侯国的 。
但是,在迁都洛邑之后,周王室不仅失去了关中之地,更没有压制周边诸侯国的能力了 。比如郑庄公所在的郑国,就敢直接和周王室兵戎相见,这也是因为周王室所在地区无险可守,让郑国没有感到惧怕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周王室逐渐走向了衰微,秦国、晋国、楚国、齐国等诸侯国得以壮大 。而这就周平王这位君主,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另一方面,对于周王室地位的下滑,除了周平王,还有一位周朝君主也需要承担责任,这就是承认三家分晋的周威烈王 。
周威烈王姬午(?—前402年):是东周第20代君主,周考王之子 。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病死 。葬于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此即“三家分晋” 。众所周知,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战国时代的来临,也即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作为姬姓诸侯国,显然和周王室具有比较亲近的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