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世俗的诗词?关于凡尘俗世的诗句( 二 )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1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
1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
1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4.厌倦红尘俗世生无可恋的诗句
酬张少府
唐 ·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妙色王求法偈》
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
5.有关避世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 。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 。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 。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 。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 。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