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得宁王的八万人?宁王朱宸濠与朱厚照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阳明和朱宸濠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江西有时会被网友调侃为最容易被人遗忘的省份 。
在明朝历史上,江西确是一个傲娇的存在 。不仅是因为明朝前期的政坛几乎被江西籍的高官“垄断”,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两场大水战,也都发生在鄱阳湖 。
一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对战陈友谅,火烧了陈友谅的铁索连船;另一次则是文人将军王阳明对战朱宸濠,火烧了朱宸濠的铁索连船 。
一、动静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自己的寿宴上杀了孙都御史、许副使和都司一干人,绑了不服从的大小官员,正式称乱 。
消息没有传到北京,而是先传到了正奉命赶往福建处理谋反的王阳明耳中 。
王阳明当时就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叫作《飞报宁王谋反疏》 。一方面是通知北方做好应敌的准备,另一方面则是请求朝廷赶紧派军镇压 。
那时候通讯不比现在发达,但在王阳明之前,朝廷并不是没有听到江西方面的一点动静 。
王阳明奏疏被送达前,宁王谋反的消息没能传到北京 。大小官员深谙明哲保身的官场道理,送去北京的奏疏里只提到江西有变、南昌有变 。
武宗皇帝朱厚照在朝时期,各地大小匪患屡屡出现,所以这种类型的奏疏就很有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意思 。
瞒报皇帝是掉脑袋的事,而敢明面上和宁王作对,肯定是立即掉脑袋的事——这在十四日宁府的寿宴上已经由孙都御史等同行身体力行 。
官员们的奏疏上确确实实有提江西南昌有变,所以瞒报谈不上 。武宗皇帝事后要追究,一来是有奏疏,二来牵涉的朝廷官员众多,最后肯定不了了之 。
这是一种结果 。
另一种结果是宁王造反成功了,那自然该官员间额手称庆,甚至胆子大的,面见宁王,直言曾上书有打掩护的意思,求得加官进爵 。
那个时候,偏向于后一种结果的官员应该要更多一些 。

朱棣得宁王的八万人?宁王朱宸濠与朱厚照

文章插图
这不意味着宁王贤明,而是宁王手上有号称十八万的雄兵,仅凭其中的两支偏师,就取下了南康和九江,其中,九江是重镇,足可见其骁勇 。
而远在北方的朝廷,则全无防备 。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高下似乎就顿时可见了 。
大明江山姓朱,无论朱宸濠还是朱厚照,都是朱姓后裔,再者,有朱棣夺侄儿朱允炆帝位的靖难之役先例在前,谁当皇帝,对官员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何况此时的朱厚照荒唐无度,百官中早有怨言 。
所以大部分的官员只是在观望 。
而这种观望的状态,随着王阳明的到来而被打破 。
所以,王阳明遭到了朱宸濠的追杀 。
二、 较量
王阳明与朱宸濠的第一次较量,双方没有打照面,可以说是王阳明主动出击 。
掌握先机是很重要的 。
此时的王阳明逃到了吉安,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但他并不是慌不择路、逃到哪里就是哪里 。
时任吉安知府的伍文定,原本是王阳明南赣平匪患中手下的一员得力大将,很敬重王阳明 。不过自从南赣匪患被平之后,由于发不出军饷,队伍早就解散了 。
所以伍文定也没有一兵一卒 。
这场较量,不是军事上的较量 。王阳明到达吉安后,发下兵部咨文,声称要调集江西、浙江、湖南、福建、两广、南直隶(江苏、安徽)各省勤王兵马总共二十四万 。
兵部咨文里还详尽交代了战略方法,甚至安排好了各个军队的驻扎地,命令他们等宁王从南昌出发后,再用口袋阵包围剿灭 。
朱棣得宁王的八万人?宁王朱宸濠与朱厚照

文章插图
同时,王阳明写了密信,分别是给宁王的谋士刘养正、李士实,主要将领凌十一、吴十三等人的 。信中提到在宁王身边做卧底不易,朝廷知晓他们一片忠心,要他们待时机擒拿宁王 。
写完这一切,王阳明就分别派了人将兵部咨文和密信送出去 。
这些公文、密信自然走不出江西,王阳明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
朱宸濠在查看了公文和密信后,果然就盘踞在南昌,任谋士刘、李二人苦劝,坚决不出兵 。
公文内提到的勤王之师,尚且不易察觉真伪,但密信中提到卧底的事情,宁王也并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全然相信 。
虽然不全相信,可是已经在心里播下了怀疑的种子,这就有了顾虑 。
有了顾虑,面对毫不知情的刘养正和李士实竭力劝说出南昌攻打北京或南京,就更加怀疑,怀疑他俩会不会与王阳明里应外合,就更加要考虑考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