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认识你的人也死了?你是你这一生中最后一个死去的人( 二 )


在人的生命已不可逆转地进入终末期阶段,临终关怀服务应是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医疗和服务,让老人有尊严、安详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
临终关怀包括了医疗照护、日常照护和心灵关怀等 。其中所说的日常照护,也称舒适照护,让老人得到舒适的生活关照,包括营养饮食、梳洗卫生等家庭护理 。
新京报:怎样做才能让老人感受到关怀?
李赞:老人上了年纪喜欢回忆往昔,述说年轻时印象深刻的事,喜欢追忆自己青春岁月时的高光时刻,而且会不断重复 。我们需要通过用心倾听、祥和注视、抚慰交流等技法来陪伴老人 。比如,可以用眼睛祥和地看着老人,通过祥和注视的方式表达“我跟你在一起” 。
如果老人瘫痪在床,长期没有人与他沟通和交流,也没有人与他身体接触,他会有皮肤饥渴 。我们可以使用抚慰交流,比如摸摸他的手、双臂、额头、耳垂等等 。肌肤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也最直接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会让老人更舒适、更有安全感 。
我们还可以通过聊天来挖掘他这一辈子的闪光点,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让他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来 。也可以根据老人的意愿,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安排见想见的人,看想看的地方,说想说的话 。家属和亲友们也应该与临终者道歉、道谢、道爱、道别,不留下遗憾 。
━━━━━
“提高临终关怀从业者的素质”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临终关怀的未来发展?
李赞:目前我国每年的死亡人口超过千万,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发展还会持续上升,死亡跟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关 。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更高水平,从无人知晓到现在日益受到重视,其发展历程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心血和努力,为以后的大力发展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应该有更大的发展 。
新京报:为什么要注重培训临终关怀从业者?
李赞:现在很多负责照顾老人的家政人员、保姆、护工,年纪普遍偏大,文化素质比较低,接受的专业技能培训很少,提供的服务往往很难让人满意 。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工作环境不够好,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入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新京报:如何才能提高临终关怀从业者的素质?
李赞:为老人培养优质合格的护理人员,全面提高养老护理服务 。通过培训,让真正懂技术、素养相对高的从业者就业 。
护理人员不仅要会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还要能够给老人的家属提供就医的建议 。在老人临终时,组织开家庭会议,与家属和医生开展合作等等 。
改善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从业者素质,还应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着手 。只有年轻人愿意进入这个领域,才有希望、有力量 。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考虑为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中短期职业性培训,传授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技能,让他们能比较快地进入就业市场 。既解决就业需求,也能改善从业人员结构,从而提升行业服务品质 。
新京报:对于安宁疗护政策,你有什么建议?
李赞: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与安宁疗护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国家已经把安宁疗护写进了法律,但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法律和政策出台 。比如,对于临终的病人,“病人自主权”是否能够立法 。病人自主权强调以临终病人为中心,病人有知情权、同意权和通过预先表达实现医疗待遇和指定委任医疗决策人的权利 。
安宁疗护纳入医保也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安宁疗护服务没有相应的财政保障,发展起来也会很难 。
第二,从医疗机构的角度,也要进行一些改革和调整 。目前医院有盈利的要求和压力 。安宁疗护提倡缓和医疗,不再进行大量的身体检查和创伤性的治疗,在药物的使用上会减少,对医院的盈利会造成影响 。因此,对提供安宁疗护的医院、民间的机构,国家应该有一些利好的政策 。
第三,重视对安宁疗护人才的培养 。我国在各个中西医医学院校里开设安宁疗护相关的课程是比较少的,安宁疗护课程需要进入到医学院校的课程培训体系里 。医生、护士、专业护工甚至家政人员,都应该接受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
新京报:农村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临终关怀?
李赞:目前即使在大城市,有关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的资源也是不足的,农村更是薄弱之处 。一方面,政策、资源等要地向农村倾斜,已有的政策和好的做法要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也是比较现实的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固有的资源,包括文化资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