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PPT?我们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出当今这样丰富( 二 )


文艺创作要贴着时代历史的脉搏走、贴着人民群众的心跳走
每晚守候观看电视剧《人世间》,成为近段时间不少家庭日常温情时刻 。很多观众感慨,“昨天哭着睡了,今天哭着醒来” 。
3月1日晚,《人世间》正式收官 。该剧播出后,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单集最高收视份额创央视一套电视剧近三年新高 。有网友充满不舍地留言,“电视剧告诉我们,总有热乎乎的日子与人,在诉说人间值得” 。
《人世间》为何会引发如此多人同心共情?这对文学和影视剧的牵手联姻有何启示?
张宏森表示,《人世间》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史诗追求和人民美学的巨大生命力 。他对小说的封面上印着的“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这句推荐语印象深刻 。他说,正因为贴着时代历史的脉搏走、贴着人民群众的心跳走,《人世间》才能够在广大的、不同身份和年龄段的受众中间,激起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它又一次表明,好的创,一定要把目光和情感,沉到生活和人民之中 。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书写百姓史诗是最受观众青睐的题材 。所谓史诗,不仅是对社会历史的一种客观呈现,而且有作家艺术家对人心和价值的主观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坚守人民立场 。经由史诗性作品,向观众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 。
“具备了史诗品格,还要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给人以希望 。但这不意味着向观众奉献幻想式‘心灵鸡汤’,而是对‘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日常道理进行影像化注解 。脱离浪漫主义包装的人生百态,才是普罗大众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 。”他说 。
电视剧《人世间》的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作家艺术家应为观众书写斑斓多彩的时代故事,让观众透过作品,感悟平凡中国人的人间事,看到平民百姓在宽广温厚的中国大地上,火一样地爱着、拼搏着,随万物生长的坚强模样 。”
好的作品,要与观众的审美需求达成共振 。
如何共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指出,就是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境与观众所经历的生活实际达成一种呼应,如影随形地映照现实生活,作品里的人物就好像是你身边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一回生,两回熟,三回就得跟着人物走 。
“有生活质感的作品,就有这种艺术魅力 。”他说,“所谓的生活质感,就是真实性、生动性、鲜活性,就是让观众感同身受的那种生活的温度、气息和人情,说到底,是一种亲切的、朴实的、生存的烟火味道 。不食人间烟火,顾影自怜,终究是太虚无缥缈了,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所以还得回到人世间 。”
在与各艺术门类的牵手联姻中,实现文学“破圈”传播
浩浩汤汤的新时代文学,有着广阔的创造与接受空间 。文学与各艺术门类如何“跨界”,怎样“破圈”?
王海鸰谈到,严肃文学是作家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及私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 。越偏向于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就会越重,改编起来就会越难 。
对她而言,改编《人世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剧本写了两三年,前前后后改过几稿完全记不清了,一直到拍摄期间,剧本还在修改 。“本以为有这么厚重的文学基础,又有满意的戏剧结构,问题应该不大,没想到这个过程比想象中难得多 。以前我的剧本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十多个,这次有几十个 。那段时间,我精神高度紧绷,反复阅读小说” 。
王海鸰建议,当下,影视的风气已逐渐走向艺术本身,作家只有坚持写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如果有了急功近利的动机,小说很难写好 。编剧也应沉下心来,获得足够多的生活经验,“对人物往深刻里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
小说改编影视,是否要“尊重原著”,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影视改编不可回避的问题 。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指出,文学与影视各有各的规律 。完全忠实原著,是不可能的 。一种艺术形式向另外一种艺术形式转换,就决定了两个不同差异的存在 。“但是,这不是说可以任意改编原著 。我赞成的是,改编的创造性,要使原作增辉,而不能因某种市场诉求,使原著受到损害 。”孟繁华说 。
为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中国作协与芒果TV签署了文学资源共享战略合作协议,在跨界融合中实现互利共赢;与新华通讯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文学领域的5G时代新型融媒传播平台 。今年将推出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也将加强与各艺术门类联通互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