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啮指痛心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啮指心痛原文

【曾子啮指痛心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啮指心痛原文】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
常清君导读:汉语里有“孝道”一词,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一书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可以说“孝”这个字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历程中,起到了超乎人们想象的作用和影响 。
“孝”是一个会意字,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孝道,孝顺父母之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更为直接明了:“孝顺”
母子情深意切
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曾参非常孝敬父母,父亲去世后,对母亲更是孝敬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又到山里去打柴 。这时,正好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一个人在家,且年事已高,有些招呼不过来,弄得手忙脚乱的,心里迫切盼望儿子曾参能早些回家来帮忙打理,可她到门口去观望了好几次,都没有看到儿子的踪影,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自己的手指……
远在山里打柴的曾参忽然感到胸口疼痛起来,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赶忙背着打好的柴火迅速返回家中,跪在母亲面前询问缘故 。
母亲回答说:“因为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就咬手指提醒你尽快回家 。”
这则故事出自元代郭守正编撰的(一说郭居敬编撰,一说郭居业编撰)《二十四孝》(又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中 。

曾子啮指痛心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啮指心痛原文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曾参倒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奇怪,他长期致力于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曾参与撰写《孝经》,而且他自己也是一个积极践行“孝道”之人,对父母极为孝顺,《淮南子》曾记载他“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
重在学其孝心
从故事本身就可以判断分析出来,曾子和其母亲之间已经不是第一次采用这种类似心灵感应的联络方式了 。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从来没有采用过,或者虽然采用过,却从来没有产生效果的话,那她母亲就不会再做无用功了,即使做了,曾子这边感应到心痛时,也不会立刻联想到是母亲在呼唤自己 。
可能有读者会质疑这则故事太过玄幻,尤其是其中曾子的母亲咬自己手指,远在山里的曾子就立刻感到心痛而急速归家的情节有些荒诞,违背生活常识,没有科学依据 。
那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科学依据?这里的科学实际上是指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那还没有掌握的呢?比如在发现无线电波传输的原理之前,人们会认为只有有线传输才是科学依据,而提及无线传输则会认为是无稽之谈;谁要是在当时说地球是圆的,可能会被当成白痴疯子 。再比如现代科技在上世纪才发现的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理论,在一般人看来既违背常理,更玄乎又玄,那在发现该理论之前,是否也是没有科学依据呢?
曾子啮指痛心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啮指心痛原文

文章插图
即使是现代社会,我们地球人类的科技水平放在整个宇宙来看,依然是非常落后的,我们现在依然还有数不胜数的未解之谜 。其实,科学家们一直在对心灵感应之类的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只是限于现有科学理论瓶颈以及科技检测手段等,而暂时还没有得出明确结论而已 。
况且,这只是一则有关孝道的故事,不是科普文章,实在不相信,完全可以将其当做神话故事或者科幻小说来读 。
儒家学派“宗圣”
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之一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语·学而》中的那句话“吾日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子之口,完整的全句原文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啮指痛心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啮指心痛原文

文章插图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诚信?传授给别人的知识有没有亲身实践过?”
扪心自问,别说同时做到这三点,哪怕是其中一点,我们又真正做到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