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专权?皇宫里为啥要有太监_2

【明朝太监专权?皇宫里为啥要有太监_2】在明代历史中,神宗经常被过度地描写成一个荒唐、好色、懒散的皇帝 。从万历三大征看来,神宗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虽然,我们可以说他是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了,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始终强调朝鲜要力求自保的事实 。实际上,神宗对于每一次军事行动,似乎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 。当然,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认的 。晚年的神宗,对于朝政的兴趣,显然没有对敛财的兴趣浓厚 。在他亲政的后20年,他基本上是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 。因此,万历后期朝政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朝军队在与努尔哈赤军队的萨尔浒一战中丧师10万,从而丧失了明军对后金军队的优势,间接导致了明代最终被清朝取代的结局 。
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讲义》内称神宗晚期为“醉梦之期”,并说此期神宗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 。那么,神宗是什么时候从一个立志有为的皇帝变成一个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么东西让皇帝堕落得如此厉害呢?虽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说法,神宗怠于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 。但是,学者们也以为,神宗之怠于临朝,还因为他的身体虚弱的原因 。当然,身体虚弱的背后,是酒色财气的过度 。
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财、气,并献“四箴” 。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恼怒 。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是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的 。最后,雒于仁被革职为民 。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神宗曾召见申时行等人于毓德宫中,“自辨甚悉” 。神宗对内阁大学士们说:“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 。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 。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的勤劳 。……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皆朕之财 。……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看来,神宗根本不承认雒于仁的批评 。的确,明末社会好酒成风 。清初的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 。又无群饮之禁,至于今日,流滥已极 。……饮者率数升,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
能者无量 。……饮酒或终日夜 。朝野上下,恒舞酣歌 。”意思是说,明代后期对于酒不实行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饮,饮酒成风 。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 。神宗的好酒,不过是这种饮酒之风的体现罢了 。神宗在17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杖责冯保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 。这件事他倒是承认 。至于说到好色,神宗虽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父亲 。他在万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 。而且,神宗竟然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 。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 。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 。这一点,神宗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 。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 。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 。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括 。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 。万历十四年(1586),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 。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 。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 。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 。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 。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 。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 。在三大征结束之后,神宗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 。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 。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定陵宝城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 。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 。到十七世纪初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官员空缺的现象非常严重 。万历三十年(1602),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 。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 。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南北两京缺定陵方城明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