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多少藩王?明朝的藩王制度

明朝藩王是什么由来?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 , 一起看看吧!
明朝末年 , 天灾不断 , 苛捐杂税不断 , 迫使各地百姓流离失所 , 而朱明皇室却不恤百姓 , 依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正月 , 横扫北方的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 , 就藩于洛阳的福王朱常洵仓皇出逃 , 藏匿在西郊迎恩寺 。朱常洵乞求老天开眼 , 能让他逃过此劫难 , 但对他恨之入骨的百姓可不会饶过他 , 有人向起义军告密 , 起义军顺线索将朱常洵抓获 , 当场处死 。
被处死的明朝藩王不止福王一个 , 在明末时期 , 贪官污吏之外 , 各地藩王最为百姓所痛恨 , 而借着起义军的冲击涤荡 , 百姓必欲除藩王而后快 。
明朝的藩王是什么来头?又做了哪些事情 , 令百姓如此痛恨于他们呢?明朝分封藩王的由来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 , 随着元朝势力的北去 , 长城以内再无外敌威胁 , 但边境仍然不太平 , 为防止北元卷土重来 , 亦为防止功臣功高震主 , 明太祖朱元璋重拾分封制 , 大封同姓诸王 , 先后分封24个儿子为王 , 他们的封地大多在全国的名城重镇 。
洪武年间 , 诸王不但拥有较大的军事权力(明制:皇子封亲王 ,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 , 多者至万九千人 。《明史.诸王》) , 还能对地方行政长官进行节制 , 权力相当大 。

明朝末年有多少藩王?明朝的藩王制度

文章插图
随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后 , 为防止再有藩王有能力效仿自己 , 明成祖朱棣便接过建文帝的“削藩”大棒 , 继续削弱诸藩王 , 通过迁封、削减王府护卫、解除诸王军事指挥权等方式 , 削夺诸王军事权力 , 经过朝廷的削藩和日加严苛的藩禁政策 , 藩王基本上失去了政治上的实权 , 作为利益交换 , 潘王的经济特权日益增强 , 逐渐引发了社会问题 。
靖难之役藩王制带来的危害禄米的供给 , 加深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明初 , 朝廷赐予各地藩王大量禄田 , 洪武二十四年 , 收回禄田改为“禄米” , 每年都按制赐予藩王禄米 。
本来禄米制 , 是朱元璋减少藩王与民争地的利民举措 , 但时代的变迁 , 这项措施却变了味道 。
洪武年间 , 老朱家拥有亲王、郡王、将军等爵位(职位)的人 , 共有49位 。经过繁衍 , 二百年后 , 隆庆帝时代 , 发展到28924人 , 增长数百倍 。而整个皇族人口 , 在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 , 总计10万人 , 七十多年后 ,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衍生为15.7万人 , 光宗时代(公元1620年) , 又突破60万人 。(《神宗实录》)
人活着就要吃饭 , 随着皇族人口增加 , 每年朝廷拨付的禄米也随之呈几何倍增加 , 尤其是藩王分布较集中的省份 , 如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 , 明中后期藩王禄米总数比明初增加数十倍 。明初 , 山西藩王禄米总数为万石 , 嘉靖初年为87万石 , 嘉靖末年增加到312万石 。而当时该省存米只有152万石 , 不足王府禄米一半 。河南、山东的情况也很糟糕 。(《世宗实录》)
嘉靖四十一年 , 御史林润上书:天下财赋 , 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 , 而各藩禄岁至八百五十三万石 。山西、河南存留米二百三十六万三千石 , 而宗室禄米五百四万石 。即无灾伤蠲免 , 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 。年复一年 , 愈加蕃衍 , 势穷弊极 , 将何以支?——《明史.诸王》
藩王岁供禄米数量的激增 , 给明朝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朝廷已经无法如数按期供给 , 但又不能不给 , 于是便向农民摊派 , 增加农民的粮米上缴额 , 从农民本已所剩无几的口粮与种粮中 , 再刮些出来 , 进一步将农民们推向死亡的边缘 。土地的兼并 , 导致流民问题日益严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