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后胜了?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辅佐刘备( 二 )
什么是“尽亮”?当然是要尽最大可能地信任、重用自己,但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不能留在江东 。
然而,上面两条证据都有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即它们恐怕更多是场面话,而并不一定能代表诸葛亮的真正想法 。只要还原当时对话的场景,便一目了然 。
文章插图
第一个证据的场景,是朋友打算前去曹操集团求职时,身为好友的诸葛亮进行的劝阻:那里人才众多,你去了也不一定能受重用,是金子哪里不能发光呢?
但以某种理由劝阻别人,不一定代表自己的行为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这显然是两码事,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类似的情景工作、生活中处处可见 。
再说第二条,诸葛亮讲这话的时机,是在他拒绝东吴的力邀而又不能得罪对方的情况下,换种表述便是:我之所以拒绝你,不是因为看不上你们公司,只是没有合适的发展空间(“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
而人所周知的是,这种场面话哪能作为真心话使用呢?
另一方面,假设翻案文章成立,那么我们无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选择出仕最重要的动机,更多是基于个人成就的功利主义思考逻辑,而非为了恢复汉室江山 。
如此一来,诸葛亮自己亲自写下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纯粹是虚头巴脑、沽名钓誉的官场话了?难道一千多年,众多学者文人对他的纪念、推崇全都错了?真的可以这样解读诸葛亮吗?
而且,如何理解他迟迟躬耕南阳,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以一个27岁大龄青年的身份出山?以当时人的寿命水平而言,27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三十好几甚至四十多岁,若真是上述一心为己的功利主义者,又怎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这些都不是功利说能够解释的 。
4.小结
每个人都处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必定受制于当时的局限而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故而提出不同于古人的新解释,即做翻案文章是可能的 。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后胜了?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辅佐刘备】但前提条件是,论据要充分,推论要合逻辑,而不能只是简单拿现代人的思维去随意阐释历史,或者发现不符就武断地说记载错了,那样恐怕是万万不可的 。
推荐阅读
- 曹操是如何?曹操最开始怎么起来的
- 曹操7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怎么看?曹操之女嫁给汉献帝_2
- 曹奂是曹操的什么人?曹奂是曹操的什么人
- 曹操为何如此喜爱关羽?关羽和曹操有什么交情
- 曹操的5大谋士都有谁?曹操手下最聪明的谋士是谁
- 曹操手下的五虎将是谁?曹操手下的五虎将是谁
- 曹操为什么要除掉马腾-?马腾被杀是谁告诉马超的
- 曹操为啥欣赏关羽?曹操打动关羽
- 曹操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曹操有老婆吗
- 曹操的几个儿子哪个最强?曹操为什么那么多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