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货源网 十三行服装
文章插图
十三行服装(广州十三行供应网)
【广州十三行货源网 十三行服装】如果不是圈内人,来广州荔湾区的13号线可能会扑一个空 。下午三点是一条分界线 。这前后十三行就像两个不同的世界 。
下午三点,差不多是批发市场关门的时间 。新中国大厦,红色天空,十三行网都是一样的 。
在此之前,你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外宾,甚至外国面孔 。一般都是二级批发商,服装店主,淘宝店主 。他们来到这里,必须迅速进入状态,以抢货的姿势寻找爆款 。之后人群如潮水般退去,零星批发的顾客提着行李箱停在路边小店扫尾货,或者走进餐厅缓解紧张的神经 。
包装、装卸,物流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一大批战利品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
对于很多人来说,十三行只是一个地名,一个商圈 。随着十三行从一个贸易体系转变为今天的服装批发市场,十三行已经成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
如今,服装批发衍生的物流、展架、模具、箱包、设计业务支撑着这个高速的街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熟悉圈子里的语言,日复一日地给这片土地带来秩序、活力和财富 。
7月清仓季,100元买了4件 。十三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是清政府专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 。从1757年甘龙废除除广东海关外的所有沿海海关到鸦片战争,长达85年,广州十三行是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 。
如今的十三行,已经成为广州一个颇具规模的商圈,以服装为主 。以短短400米左右的13车道道路为中心,周边是伊一街、豆兰街等小巷,主要由新中国大厦、红色天空等批发楼宇的信息资源网络组成 。
其中新中国大厦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 。在这里,你得熟悉各种行话才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拿货”一般是指一次拿1-5件单品,“打包”是指从5-10件单品开始 。新中国大厦有28层,1到3层是散货聚集的地方,适合走散货 。4楼以上是写字楼,只是人满为患 。这里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只有达到档口要求的数量,才会出单 。
采访人员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每年7月,当所有的摊位开始在不同的季节清货时,整个大楼都涌动着一股快速倾销和抢购商品的热潮 。络绎不绝的人流相互推挤,在密集的摊位间流动 。
外面卖几百块钱的衣服,在这里几十块钱就能轻松买到 。你必须迅速决定是否下订单 。时间和人群在快速流动 。地摊女孩一般不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只会遗憾你“错过了一个好产品” 。
很容易分辨哪些是批发老手,哪些是来了解情况的新客户 。老兵一般背着黑包,拉着小拖车,迅速寻找猎物 。一旦他们下定决心,就可以迅速启动信息资源网络 。而新手则会不慌不忙地看这些衣服的图案和材质,反复询问衣服的价格,对老板口中的条款表现出“傻乎乎”的样子 。
比如一个采访人员,刚一开口就被老板认出是新手,只好放慢速度解释,眼里带着无所谓的神情,生气地问:“你懂吗?”但由于服装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清仓阶段,即使面对不懂做生意的新手,摊主还是希望能促成生意 。平时一件衣服涨价后10块钱就能拿走 。
13排,一个近10万平米的街区,每天几千吨的货物进出,几十万人 。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女生所追求的流行趋势,在这里被爆款拼凑 。
下午发货,第二天早上发货 。去广州十三排的方法之一是穿过地铁旁边的一个文化公园 。有13排博物馆,歌声悠扬 。儿童游乐园让孩子们开怀大笑 。老年人在这里休息和锻炼 。
离开公园,你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忙碌、紧张、硬核 。烈日下,背包客黝黑的手臂拉着比人还高的货物,穿行在人群和车流中 。货物整齐地堆放在路边和天桥下,挤满的人热火朝天,汗流浃背 。
每天下午服装批发市场关门,也是背包客和装卸物流人员忙碌的时候 。
在13号线周边的道路上,几乎都被流动货物占据 。经过短暂的运行和停留后,它们将被运送到全国各地 。直达全国各地的专线物流比“顺风”更快 。下午送达,第二天一早就能到达上海、杭州等南方大城市 。其他地区的专线也就两天 。空运空物流可以实现当天送达 。
发达的物流业就像无孔不入的毛细血管,时刻与外界保持着13条线路的联系 。
十三行曾经是大清帝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汇聚于此,用手工艺品交换茶叶、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 。清代人曾在此描述:“洋船停泊,商贾云集,殷实富足 。”如今,衣服以远超货船的速度被运送到各地,而不是原来的丝绸、瓷器和茶叶 。
推荐阅读
- 那十大美女都是谁呢! 古代十大美女
- 护肤品|20岁时候用什么护肤品 十大口碑好的20岁最佳护肤品排行
- 华为|去年华为获授权专利量拿下国内第一:公司最新“十大发明”公布
- 评选世界十大奢侈品,不是珠宝豪车 全球顶级奢侈品
- 新手必须知道的Windows十大快捷键
- Java面试总结。多达十万字的面试内容总结 简直yyds
- 明朝朱棣身边的和尚?朱棣身边的僧人_3
- 明朝的皇陵?明朝帝王陵
- 女神|最美“猫女”与当红女神Lisa同框引网友围观:两人蛮腰长腿 性感十足
-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书笔记?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