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春秋笔法 什么是春秋笔法( 二 )
在“春秋笔法”的发展演变中,文字的意义偏离了春秋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过程始终是动态的、连续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个词时,发现“春秋笔法”这个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恰恰反映了语言符号的抽象概括和习惯性特征 。例如:
(5)何先生是一位对中国画颇有造诣的人 。他非常熟悉春秋时期中国画的笔法 。几笔一划,一个生动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与文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看完之后,他会会心一笑,回味无穷 。
(莫狂《我和“武侠”作家何立伟的一段绘画关系》)
(6)《笑傲江湖》是金庸在春秋时期写的唯一一部小说 。(闫学《再谈金庸》)
(7)山东鲁能用自己的春秋笔法展示了一支球队从春天到秋天的成熟,明年他们会更加成熟 。(山东鲁能南山樵夫春秋笔法)
例(5)春秋笔法用在绘画上,是不同于文学史传记的另一个范畴,说明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含蓄的、目的性的 。例(6)用春秋笔法作动词,表达刻意的含糊和隐晦 。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发现姚曼波女士所谓的“说什么大正义感都没有道理”的观点,只能存在于考证的范围内,因为从词义的形成来看,“隐”、“隐”、“别义”等语义特征已经在“春秋笔法”这个词上建立起来了,而实际的《春秋经》中是否有春秋笔法和大正义感呢?即使考证的最终结果证明“略有义言为假”之说,但“春秋笔法”一词使用的前提条件仍然是自古以来规定的“曲笔褒贬相结合”,所以春秋笔法的词义演变偏离其本义是指该词通过实际的逻辑联系偏离了春秋 。例(7)比较特殊 。简单地用春秋笔法中的春秋二字来指代客观上连续的春秋四季,概括山东鲁能队一年的表现,与春秋开始以史书名称指代历史的原因不谋而合 。例(6)的用法还是很少见的现象,甚至可以看作是成语的误用 。然而,当这种所谓的误用普遍进入社会言语交际系统时,误用也可能被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用法 。
语言根植于文化 。文化不仅是民族语言活动的广阔舞台,也是民族语言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动力 。随着《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春秋笔法”这一固定说法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围绕“春秋笔法”,汉语还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春秋”词汇,如“略表义,一字褒或贬,一字贬,一笔是笔,一剪是剪” 。
义微词,义微词,指精确而深远的词,义,原指经书的精华,后指原理 。含蓄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就是含蓄的意思 。刘汉信《转书太常博士书》:“与主同死,则无言,七十而死,则义矣 。”《韩曙·文艺志》:“昔仲尼不言,七十子丧,义也 。”
“褒或贬”一词,原意是《春秋》文风严谨,褒或贬的意思 。杜预《春秋经典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褒或贬,皆需数言 。”孔英达书:“赞为书法,贬为名 。”范宁《春秋谷亮序》:“一字之赞,多于华夷之礼;影片的用词很尴尬,侮辱了市场 。”刘勰《文心雕郑龙生》:“故《春秋》褒贬皆一字 。”后来也泛指人们审议时措辞严谨而有分寸 。扬州李继孚相公写的刘渊《文琪》:“不能把自己的技艺放在别人面前,用‘望’字褒贬 。”方干《酬孙发》诗曰:“褒或贬,总有一字,二十八字犹太人多 。”
皮春秋指的是藏在心里的评论 。《晋书·楚赋传》:“我在桓伊国时,见之,望之,曰:‘姬野有毗卢杨秋 。’言语之外没有褒贬,但里面也有褒贬 。"
不褒字,《史记·孔子世家》:“至于春秋,笔为笔,削为削,夏弟子不可褒 。”赞,补充 。意思是原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加一个字,再做评论 。《鲁迅致台静农书》:“然而写作学早已还于张先生,稍有无私,故此书之浩瀚,甚为折服,不能不赞 。”后来,也意味着什么都不说 。《尖叫头发的故事》:“我大概会让他自言自语 。如果他不喜欢这个词,他可以独自完成他的讨论,然后忘记它 。”
笔,剪,剪,同上 。是用笔“录”,是剪“不录” 。孔子的《春秋》是以《鲁国旧史》为依据的,但并不抄袭和选用史料 。切与切之间意义重大 。
这些成语或固定表达丰富了“春秋笔法”的含义,它们在一系列中汇聚成一个词群,也为词语文化意蕴的社会性提供了佐证 。
总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模式 。人们从小就学会了这种语言,包含了所有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规范和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③从这个意义上说,“春秋笔法”词义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词义的自主行为,也是文化力量的结果 。
推荐阅读
- 公元元年是什么时候 公元是什么意思
- 蔡徐坤鸡你太美是什么梗 鸡你太美什么意思
- 为什么年轻女人不愿意结婚
- 乌鸡鲅鱼是什么梗?
- 夜书所见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篮球队员中没有1、2、3号队员?
- 小儿神经内科检查什么
- 你知道什么是ERP吗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称江浙沪 江浙沪地区
- 为什么吸猫成瘾 什么是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