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为什么那么恨西夏?成吉思汗为何西征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蒙古和西夏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
1225年秋,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
这一次,蒙古军花1年多时间,全灭西夏 。
要知道,西夏是一个极为难缠的对手 。
成吉思汗自蒙古国立国的前一年(1205年)就开始了与西夏的作战 。
此后的20多年里,成吉思汗灭国40余,所向披靡,唯独对西夏作战屡攻不克 。在前5次讨伐中,虽有战绩,但获取的地盘不多 。
那么,这最后一次,成吉思汗是如何获全胜的呢?
西夏的套路
自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算起,李氏政权已倔强地屹立了300多年 。
其间,他们与宋辽等强敌长期周旋 。
周旋间,西夏人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战争套路 。
面临大敌时,他们往往利用本国地广人稀的特点,收拢主力,诱敌深入,袭扰敌军补给线,待敌疲劳后,再选择敌人薄弱环节发起猛攻,一举挫败敌人 。

成吉思汗为什么那么恨西夏?成吉思汗为何西征

文章插图
借此,他们在大国博弈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甚至熬死了比自己强大的北宋、辽 。
不过,随着日子好过起来,不知不觉间,西夏人执行这个套路的能力开始打折了 。
自金灭辽、宋后,由于夏金关系长期不错,所以,西夏开始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岁月 。
【成吉思汗为什么那么恨西夏?成吉思汗为何西征】其间,几任君主“尚文重法”,推崇文治,经济得到发展,儒学、佛教都空前发展起来 。
日子好过是好事,但是,承平日久,西夏人的尚武精神却渐渐减弱 。
要知道,西夏之所以能从夹缝中一路发展起来,靠的正是“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的尚武精神和精甲良马加持下的精锐骑兵 。
所以,虽然表面上西夏“四郊鲜兵革之患,国无水旱之虞”,即使是统治阶层也“未闻失德”,但“夏业中衰,于是乎始” 。
所以,西夏军的国防套路,出现了新特点:野战能力削弱,其防御愈加以来城池防御 。
尤其是:当对手是恐怖的蒙古人时,无论是个人战力,还是精锐骑兵,都已没有任何优势了 。
不过,即便如此,西夏,仍然很难搞 。
蒙古人的5次尝试:一步步找到方法 。
自1205年起,蒙古开始了数次征伐西夏 。
其间,蒙古人虽然表面占据的地盘不多,但已一步步找到正确的路径 。
(一)、第1、2次征伐:虽有斩获,但非常吃力 。
成吉思汗为什么那么恨西夏?成吉思汗为何西征

文章插图
1205年夏,大败乃蛮后,蒙古进攻西夏的边境城堡力吉里城 。
当时的蒙古军攻城经验尚不足,他们按照草原经验,试图围城打援 。
但是,西夏人不按你蒙古人的套路来,就是不来援 。
蒙古军苦战六十日,攻取边境的力吉里城后,已经疲惫,只好掳掠人口而去 。
1207年秋,蒙古再次来犯 。
或许是认为第一次西夏不来援救的原因是因为所攻之城重要程度不够,这一次,蒙古人选择了重镇斡罗孩城 。
蒙古人花数十日,攻破城池,又驻扎了下来,等待决战 。
直到5个月后,蒙古军粮草匮乏时,西夏军才组织大军来攻 。
成吉思汗不愿在这种劣势下进行决战,遂退回蒙古草原 。
由此来看,西夏的应对方略大致可见:他们仍然不急于在前沿与蒙古决战,想要利用其国土特点,诱敌深入,或使敌补给困难后,再实施决战 。
成吉思汗用兵,非北宋文臣可比,没有被诱敌深入,在不利形势下决战,但一直耗费力气于逐城攻坚,自然也非良策!
(二)、初步打破西夏军套路 。
其后,成吉思汗以其精准视野,改善了形势 。
1209年,成吉思汗降服了在吐鲁番、别失八里一带的畏兀儿人 。
由此,蒙古军可以从吐鲁番一带的粮草、物资供给大军,其持续作战能力大幅改善!
由此,蒙古军底气十足,敢于深入,敢于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
成吉思汗为什么那么恨西夏?成吉思汗为何西征

文章插图
同年,西夏军再次征西夏,他们再克斡罗孩城后,进逼中兴府外围要塞克夷门 。
西夏军以大将嵬名令公率军增援,并一度趁蒙古军轻敌,小有战果 。
不过,蒙古军底气已足,他们大胆与西夏军相持二月后,趁敌松懈,诱敌歼之,俘虏嵬名令公 。
不过,面对中兴府,蒙古军还是办法不多 。
蒙古军企图以水攻,但却弄巧成拙,把自己淹了 。
无奈之下,蒙古遂在西夏表示愿意臣服后,撤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