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让张爱玲服软,令朴树演唱会崩溃痛哭,这个男人凭什么?( 三 )


一次 , 丰子恺与训育主任发生冲突 , 主任提出上报教育厅 , 要开除丰子恺 , 其他老师默不作声 , 只有李叔同站出来 , 说:“丰子恺是个人才 , 平时也无大过 , 如果因为一次犯错葬送前途 , 将是我们国家的损失 , 若能宽恕 , 全其人格 , 将来必大有作为 。 ”1917年 , 在李叔同即将入山修道时 ,
他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刘质平遇上经济困难 , 由于家中贫困 , 忧虑重重 , 李叔同得知后 , 随即暂缓修行 , 各方奔走 , 疏通关系 , 仍然难以筹措资金 , 他便将自己的教学的工资分为四份:“上海家用四十元、天津家用25元 , 自己衣食20元 , 每月可余20元 , 作君学费用 。 ”并告诉学生刘质平:“一、此款系以我辈之交谊 , 赠君用之 , 并非借贷与君 , 将来不必偿还;二、赠款只有你吾二人知 , 不可与第三人谈及 , 家庭如追问 , 万不可提出姓名;三、赠款期限 , 从君之家族不给学费时起 , 至毕业时止;四、君须听从不佞之意见不可违背 , 不佞无他意 , 但愿君按部就班用功 , 无太过不及 。 ”靠着李叔同每月的20元寄款 , 刘质平才得以安然在异乡求学 , 最终完成学业 。 直到刘质平顺利毕业回国 , 李叔同才打点好家中一切 , 出家为僧 。 受他的态度感召 , 他的学生刘质平、丰子恺、吴梦非、李鸿梁等 , 都成为一代大家 , 为当代文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918年春 ,
一位日本女人遍寻杭州庙宇 , 终于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 , 见到了出家的李叔同 。 时年38岁的李叔同 , 已于不久前辞去教职 , 落发为僧 。 化名“弘一”的他 , 对曾是他妻子的女人柔声道:“你还年轻 , 有技术 , 回日本去不至失业 。 ”女人望向他 , 喊道:“叔同……”李叔同回应:“请叫我弘一法师 。 ”女人再问:“请问弘一法师 , 爱是什么?”李叔同回答道:“爱 , 就是慈悲 。 ”轻舟渐远 , 舟上的人再未回头 , 独留岸边翘首以盼的女人泪眼婆娑 。 若干年后 , 有人读到了李叔同写给日本妻子的信 , 赫然入目的四个字 , 便是“非我薄情”……
入世之前 , 李叔同是翩翩公子 , 文坛大家 , 修行之后 , 他散尽家当 ,
只留下几件寻常布衣和一些日常用品 。 他修的是最重修持的律宗 , 每日粗茶淡饭 , 过午不食 。 在外云游 , 也不过一席一被而已 。 苦修多年 , 终于令中断700余年的律宗再度兴盛 , 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 。 伴随青灯 , 他绘下《护生画集》后由学生丰子恺补充完整 , 教人从善、戒杀、珍爱生命 。 前半生 , 他是才华横溢的风流公子 , 后半生 , 他是心系黎明、苦修持道的弘一法师 。
弘一大师病重之后 , 曾拒绝医疗探问 , 一心念佛 。 他对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 , 如看我眼里流泪 , 这不是留恋人间 , 或挂念亲人 , 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 ”他坐在蒲团上 , 说了一句:“吾今去也 , 悲欣交集 。 ”而后溘然长逝 。 斯人离世 , 悲欣交集 , 一念放下 , 万般从容 。 他这一生 , 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 , 唯一遗憾的是 , 弘一法师这一生 ,
满眼都是满目疮痍的家园 。 曾几何时 , 他也曾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 也曾横眉冷对千夫指 , 也曾望向江岸接连战火 , 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 , 交付给了这片土地……

丰子恺曾说过 , 人生有三重境界 。 一层是物质 , 二层是精神 , 三层是灵魂 。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 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 ,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 普通人就住第一层 , 锦衣玉食 , 尊荣富贵 , 这种人占世间大多数;有能力上楼梯的 , 就爬上二层 ,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
再有一种人 , 不满足物质与精神 , 还要探究人生的究竟 。 在他们看来 , 财产名誉都是身外之物 , 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 , 只有上到第三层时 , 才是人生的彼岸 。 李叔同就是第三种人 。

当你开始对弘一法师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 同时也更加明白了 , 为何世人都称他为:“半世风流半世僧 , 看似无情胜有情” 。 生逢乱世 , 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 , 身不由己 。 而他却如一叶扁舟 , 逆流而上 。 ”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或悲或喜 , 或进或退 , 唯有认真做人做事 , 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 “靡不有初 , 鲜克有终 。 ”人生是一场修行 , 唯有善始善终 , 才能不负韶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