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我们这一代人的红利,不在机器里,不在车间里( 二 )





【求职|我们这一代人的红利,不在机器里,不在车间里】但这位日本丰田汽车工业社社长 , 在结束参观回国后 , 却对他的下属说 , “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改进的可能” 。
美国人奉行的 , 或者说工业革命机器时代兴起的大规模生产法则 , 开始在很多地方不那么灵验了 , 至少在丰田英二看来 , 并不适合丰田汽车 。
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 , 和福特当年面临的“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难题不同 , 丰田的难题 , 是要同时满足“小规模生产、低成本、质量高”这几个要求 。
而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 福特的时代 ,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是明确的 , 那就是拥有一辆车 , 是从“0到1”的变化 , 而到了丰田时代 , 个性化需求开始萌发 , 人们四处寻找是否有“与众不同”的产品 , 他们希望每一款车都有八种颜色 , 以便能选到自己心仪的 。
正是因为社会时代的不同 , 对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 同时配套的生产管理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
日本人围绕机器生产 , 优化了生产组织 ,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 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 , 改进技术 , 理顺物流 , 杜绝超量生产 , 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 , 有效利用资源 , 降低成本 , 改善质量 , 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



“一切问题都归结于机器” , 是一件需要高度警惕的事情 。 丰田生产方式的缔造者之一大野耐一 , 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
日复一日 , 常年穿着工装走在车间里的他 , 最终找到了属于新的一个时代的红利——从组织生产中发现了新的企业利润增长点 。
另一家日本公司 , 则一针见血形象地说 , 这就是“从干毛巾里拧出水来” 。
把“人”作为组织的红利笑果文化已经“长”到400多人了 。
而在四五年前 , 脱口秀都还只是一个“舶来词” , 戴着老花镜的人会说 , 这不就是单口相声嘛 。 但现在 , 笑果文化估值30亿 , 直奔上市目标而去 。
就在同一个时期 , 一瓶从便利店冰箱里杀出来的饮料 , 逐渐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这是一个让跨国饮料巨头可口可乐都不得不重视的对手——它的名字叫“元气森林” 。
如果说唐彬森是用一瓶无糖气泡水 , 让很多人开始追逐健康生活 , 那么李想 , 是想用一台电动汽车 , 去点燃很多人对生活的热情 。
事实上 , 无论是笑果文化也好 , 元气森林也好 , 即使是更“重”一点的理想汽车 , 这一时代下的企业 , 和上世纪的福特、丰田 , 已经是完完全全不能相互比较的“新物种” 。
它们新在哪?
最关键的一点是 , 社会的红利变了 。
福特汽车 , 吃到了工业生产大规模应用的“机器红利” , 丰田吃到的是生产优化带来的“管理红利”——本质上还是在优化机器的生产 , 那么 , 现在的企业红利是在哪里?
不可否认 , 外界的产业机会还在不断涌现 , 这也是为什么宁德时代 , 甚至富士康能长成庞然大物的外部原因 。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 竞争的同质化 , 已经迫使企业需要将更多的重心转向内部:寻找组织内部的“红利” , 原因就在于 , 我们的生产资料早就不是机器了 , “人”才是一个公司一个组织 , 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



在如今这个年代 , 即使你面对几百平米的一个巨型生产车间 , 你也明白这是一个最终靠“人”的车间——你关上灯 , 它依然能24小时不停运转 。
那么 , 如何在组织内部 , 激发“人”的创造力 , 成为了新一代组织需要去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 , 它能让你挖到组织创造力的“红利” 。
史航是笑果文化的招聘负责人 , 身处一个不能按套路出牌的特异性行业 , 他的难处在于 , 如何招聘到“非标化”的人才 。
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 , 在于史航用上了飞书招聘——虽然一开始他看上的是飞书招聘“连视频”的在线方式 。



但最后 , 显然在线招聘不是连一个视频这么简单 , 能够“连视频”是技术手段 , 但笑果更看重的是飞书招聘在招聘各个环节所提供的帮助:可落地的人才库搭建方案、可量化的招聘流程、可转化的品牌影响力 。
元气森林本质上属于饮料行业 , 人才招聘相对来说 , 没有像笑果文化这样“窄” , 但他们的问题是 , 如何将招进来的“千军万马” , 能“指哪打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