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的理解?精准教研的理解与实践

找准切入点 激发研读动机
文/澴潭二小 邓小红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这句话让我瞬间感悟到了课堂教学的真谛 。那如何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呢?2022年春潭教学工作会议让我找到了答案 。
【教研活动的理解?精准教研的理解与实践】

教研活动的理解?精准教研的理解与实践

文章插图
这次会议的其中一个议题就是以董雅娴老师的《草船借箭》为例来研讨”课堂导入与研读动机的激发” 。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思考的“激发与唤醒的问题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走入了董老师的课堂,一走进教室就听见学生整齐而响亮地唱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嘹亮的歌声、气势恢磅礴的背景音乐一下子让人热血沸腾 。等歌声停止,能董老师顺势就问学生:“你们刚才唱的是什么歌?”学生回答:“《三国演义》的插曲” 董成师说:“看来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那你们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有哪些人吗?”学生有说曹操的,有说周瑜的,有说诸葛亮的 。董老师说:“看来说诸葛亮的同学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听到这里,就不佩服董老师的教学智慧了,她能巧妙地顺势利用课前一支歌导入,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有种先声夺人的感觉,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了学习角色 。同时歌词和音乐也为新课文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情境,董老师很轻松地就导入了新课,并且后面整节课的气氛都非常好,学生的配合度也很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
从董老师的这节课中我意识到了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一节课的重要性 。于是,在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思索:要是我这种不会唱歌的人上这篇课文要怎么导入更合理呢?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打算以“借”为切入点 。我开始会问学生:”你们借过东西没有?一般会找谁借?怎么借?学生一般会回答:“借过,会礼貌地向同学借 。”我接着说:“是呀,我们一般都是这样借,但是,三国时有个人,却是找他的敌人借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向谁借的?借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借?借到了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等学生弄明白了这些问题.这篇课文的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 。
像这种找准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悬念的导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上《一分钟》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在1和20中间加“>”“<”“二” 。结果学生都说加“<”我接着说:“同学们的数学都学得很好,可是在语文中,这个题目有时候是可以加等号的 。”学生都很惊讶,表示不信,我就趁机读课文《一分钟》,等读完一遍后我又问:“老师刚才说的对吗?”学生回答:“是对的,一是可以等于二十的 。”我又问了为什么这样说,有学生回答说是“一分钟等于二十分钟” 。我接着说:“看来一等于二十是有条件的,那一分钟就是一分钟,怎么就等于二十分钟呢?”又有学生回答:“晚起床一分钟等于迟到二十分钟 。”我说到:“我还是不明白,明明只晚起了一分钟,应该是迟到一分钟啊 。”学生说:“他起晚了一分钟,碰到了红灯,耽误了过马路,所以没赶上公汽,最后只好走去学校,所以就迟到了二十分钟”这样一步一步提问,学生随着问题一步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等问题都解决了,也达到了初步理解课文的目的 。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也较好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不同老师,不同的课文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