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的下一代皇上?弘历登基后第一个皇子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 , 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 , 希望你们喜欢 。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开始 , 到1911年清朝宣统帝溥仪退位 , 中国2132年封建帝制 , 共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由于各种统计不一 , 没有太准确的数字) , 在帝位传承中 , 尽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 但在这数百位皇帝中 , 真正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却非常少 。据有关专家统计 , 在中国的主干王朝 , 即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 , 真正是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仅有22人!
其中 , 秦朝0人;西汉4人 , 即汉惠帝刘盈 , 汉景帝刘启 , 汉元帝刘奭(shi) , 汉成帝刘骜;东汉1人 , 即汉明帝刘庄;唐朝6人;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适 , 唐顺宗李诵 , 唐宪宗李纯 , 唐敬宗李湛 , 唐懿宗李漼 。宋朝2人 , 都在北宋 , 即宋神宗赵顼 , 宋钦宗赵桓;元朝2人 , 元英宗、天顺帝;明朝6人 , 即明仁宗朱高炽 ,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镇 , 明武宗朱厚照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清朝最可伶 , 12个皇帝中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1人 。
从以上统计可见 , 古代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基本是白定 , 很少遵循这个制度的 。历史上的大多明君也都不是嫡长子 , 比如汉文帝刘恒 , 他就不是刘邦的嫡子;汉武帝刘彻只是汉景帝第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次子;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宋仁宗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康熙帝是顺治帝第三子;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等 。

弘历的下一代皇上?弘历登基后第一个皇子

文章插图
既然大家都不愿遵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 既然这么多有作为的皇帝都不是嫡长子出身的 , 那么这个制度是不是很不靠谱?为什么不被废除?居然实行至少被承认了两千多年?今天咱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发展和优缺点
首先来看看嫡长子继承制 , 它是指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 所以它也是古代一夫多妻(妾)制 , 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产物 。
该制度起始于商末 , 定型于周初 。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在奴隶制时代 , 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 。此时家国为一体 , 宗祧继承包含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 。进入封建时代 , 法律严格规定嫡庶之分 , 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 , 但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 。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 , 兄死弟继;从商朝后期起 , 王位继承开始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 。西周初年 , 周公制礼 , 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在周朝 , 上层统治者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 其财产和爵位都是世袭制 。在各个等级中 , 继承财产和职位的 , 必须是嫡妻的长子;如果嫡妻无子 , 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贵的妾之子 。这种继承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 , 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 , 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
嫡长继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 这在《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已经提出 。“立嫡以长不以贤” , 意即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国君的嫡亲长子 , 即王后的长子 , 不管他是否贤能 。“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 , 即便往后的儿子不是最长的 , 即便有妃嫔的儿子更年长 , 但太子也仍然有王后的儿子当 。只是在王后没有儿子的情况下 , 才能立妃嫔的儿子为太子 。比如商纣王就是依此规定当上国君的 。纣王有个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启 , 但其母在生微子启时身份为妃嫔 , 在生纣王时其母身份升为王后 , 所以纣王因此就成了嫡子 , 尽管比微子启年龄小 , 但仍能继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