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效忠谁?张仪之后的宰相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陈轸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外交和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方式不同目的一致 。春秋战国时期,在战场上有武安君白起这样的战神为了国家冲锋陷阵,在外交舞台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则有纵横之士用他们的智慧为了国家争取利益 。哪有那么多化干戈为玉帛,不过是纵横之士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唇舌,而得来的成果罢了 。提到纵横之士,不要只知道苏秦、张仪,因为在那个天下大争时代,纵横之士并不是只有他们两个,今天我要提到的人叫陈轸 。
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文王,皆贵重,争宠 。——《史记·张仪列传》
陈轸是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与张仪、甘茂是同时代的人,主要活动于秦楚之间 。陈轸与张仪一起侍奉秦惠文王,同时得到了显贵,但一山难容二虎,主要是二人的政见不同,因此,两人在秦惠文王面前势同水火 。化险为夷:面对张仪的诽谤,陈轸引经据典替自己辩护,在化险为夷的同时赢得了秦惠文王的尊重 。

张仪效忠谁?张仪之后的宰相

文章插图
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张仪说:“陈轸在秦楚之间的交往中大手大脚,表面上是为国家办外交,而实际的情况是楚国对秦国并不友好,却对陈轸非常友好,看来陈轸替自己打算的多,替大王考虑的不多,再说陈轸早就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没有觉察呢?”张仪恶陈轸於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史记·张仪列传》
秦惠文王对陈轸说:“我听说你想离开秦国到楚国,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是这样 。”秦惠文王说:“如此说来,张仪说的是真的 。”陈轸接着说道:“岂止是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这回事 。从前伍子胥忠于国君,天下的国君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顺双亲,天下的父母都希望他做儿子;所以要出卖的奴仆侍妾,还没走出里巷就被卖掉了,因为那是好的奴仆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还能在本乡嫁出去,因为那是一个好妇人 。陈轸如果不忠于他的国君,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真会对楚忠诚呢?忠诚的人都被遗弃,陈轸不到楚国去,还能到哪儿去呢?”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於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於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张仪列传》
陈轸没有直接替自己辩解,而是列举了一些事例,用事实说话,让秦惠文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栋梁之臣 。最后,陈轸又将了一军,表示如果秦国连忠臣都嫌弃的话,自己不到楚国去,还能怎么办呢?言下之意是你秦惠文王如果怀疑我就是昏君 。秦惠文王认为陈轸说的对,于是就更好的对待他,张仪妄图排挤陈轸的图谋也失败了 。卞庄刺虎:陈轸让秦惠文王坐山观韩魏两国相斗,最后秦国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
张仪效忠谁?张仪之后的宰相

文章插图
后来张仪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陈轸便到了楚国谋求发展 。陈轸在秦为秦使,在楚为楚使,经常来往于秦楚之间 。有一次,陈轸做为楚国大使出使秦国,这时韩、魏两国互相攻伐,两国同时向秦国求救,请求秦国主持公道 。秦惠文王不知道是救好,还是不救好 。两国都与秦国连横,只要秦国出面调停,战争就会停止,两国都可以得救,否则两国交兵,都要受到损伤 。秦惠文王于是和大臣们讨论,两种意见争执不下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文王欲救之,问於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史记·张仪列传》
秦惠文王犹豫不决的很大原因在于:左右大臣都没有给他一个令其信服的理由,让他做出最终的决定 。显然这些大臣说理的能力不够强,都只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说法对,但都拿不出来强有力的论据,取得君主的信任 。
【张仪效忠谁?张仪之后的宰相】正好这个时候,陈轸从楚国而来,秦惠文王决定召见他,请他出个主意 。面对秦惠文王的这个请求,陈轸是很为难的,因为他既为楚臣为秦君谋划,显然违楚臣本分,且自己所说的话秦惠文王也不一定相信 。但陈轸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赢得了秦惠文王的信任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史记·张仪列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