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慎终追远,不忘先祖是什么意思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一句句农谚里,一片片花红柳绿中,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

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慎终追远,不忘先祖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清明清明节的来历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春分后十五日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而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春风吹拂下,天地明净,气朗天清,万物一派生机勃勃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个传统节日中的一个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这里讲到的只是流传至今,众多说法中的一种 。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妃子丽姬设毒计媒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重耳是申生的弟弟,为躲避危险,也被迫流亡出走 。一路上颠沛流离,受尽屈辱 。一次,重耳又累又饿,差点晕倒 。这时紧随的臣子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 。重耳得知后感动得流下眼泪 。
公元前636年春,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了晋怀王,继任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当上国君后,晋文公封赏跟随自己流亡的臣子,却忘记了为他割肉熬汤充饥的介子推 。
介子推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后来他去了绵山隐居 。晋文公意识到自己错了,追悔莫及,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 。知道介子推在绵山后,命人搜山,可终究没有找到 。情急之下,晋文公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 。
可是,等发现介子推时,只见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 。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老柳树死而复生,当下就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并折下柳条戴在头上,怀念介子推 。
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慎终追远,不忘先祖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清明节清明祭祀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 。早在二千多年前,《左传》中就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清明节,这是一个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 。
它集节气与节日于一身,具有历史、自然、人文等多种内涵,其中,的是对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历史的认可 。
清明扫墓,祭祀先祖,承载着国人太多的情感 。它凝聚着民族精神,一代代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写着人们缅怀先祖,不忘先祖优秀品格,并将继续发扬光大的道德情怀 。清明祭祀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
【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慎终追远,不忘先祖是什么意思】通过清明,认识自我
文章开头说到清明节来历时,晋文公为怀念介子推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有感于介子推的事迹,写下七言律诗《清明》 。
清 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诗中表达了对介子推高尚品格的肯定与赞扬,也有悟透生死的通达 。
清明祭祀,面对先祖静立的茔冢,每个人都会明白,祖父母生养了父母,父母生养了我们,一辈辈人传承至今,我们是有根的,有源头的 。不管人生几何,终究有叶落归根的时候 。正如黄庭坚诗中所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人生短暂且不易,有生之年,我们知礼、明理、明法,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无愧于心,无愧于先祖,用我们不懈的奋斗使先祖的生命与光辉得以发挥光大 。正如《孝经》中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慎终追远,不忘先祖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思念与希望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一到清明便会萦绕在耳畔 。诗中人想找到一个酒家,借酒消愁 。可酒醒之后呢,愁未解,却更愁 。
生活在现代社会,少有人一天到晚借酒消愁,醉生梦死,虚度光阴 。因为,我们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顺境,抓住机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耕耘;面对逆境鼓起勇气,勇往直前,不放弃、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让自己无愧于先祖,无愧于社会 。或许,这就是我们能从清明祭祀中得到的一点启示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