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可恶!当我追剧追到一半,在网上看到大结局( 三 )


奥尔巴尼州立大学的教授朱迪思·罗森鲍姆还将测试对象范围扩大 , 并且引入了“用户性格”作为新变量 ,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那些有着高度情感刺激需求(need for affect)的人 , 享受突发事件引起的情绪 , 是反对剧透的 。 那些对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较少的人 , 不会追求复杂的思维过程 , 是不介意剧透的 。
或许受到这些研究的影响 , 又或许是剧方发现每个观众都具备剧透的资格 , 所以他们开始主动利用剧透行为去制造话题了 。 《以家人之名》在播出期间 , 就被观众指责“精华都在预告片里”;《三十而已》被称为“热搜剧” , 因为剧中的所有关键情节几乎都会出现在热搜上 。

对于剧集宣传方而言 , 即便努力规避剧透可能造成的影响 , 也很难解决“观剧时差”的问题 。 像《风起陇西》这样在热搜词里直接点出关键剧情的宣传方式 , 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主动的剧透行为 。
核心剧情本来就是剧宣方案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 有剧宣工作的从业者告诉毒眸 , 他们的剧宣方案只能跟着绝大多数人的观看节奏走 , 也就是会员观剧的节奏 , 这意味着在宣传方案中 , 剧方默认所有人都是按时追更的会员 。
一方面 , “所有人都是按时追更的会员” , 本身就是剧方和平台的利益相对最大化的理想场景;另一方面 , 舆论场域的扩大 , 决定了他们无法照顾到所有人 。 “这个确实没办法 , 要么准时追更 , 要么别看微博 。 ”
不过 , 也有相关从业者对这种宣传模式表示担忧 。 有从事剧集公关的人认为 , 营销方也应该考虑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按时追更 , 所以在内容的把握上还是应该有个度 , 以免引发危机公关的事件 。 “像我们邀请媒体提前看片 , 也会特意选择比较特殊的集数 , 而且尽量不放大结局 。 既能让他们大概梳理出故事线 , 又不会影响他们自己追剧的动力 。 ”
不管怎么样 , 观剧体验始终是私密的 。 喜欢被剧透的人当然不受影响 , 至于不喜欢被剧透的人 , 也只好关掉微博朋友圈 , 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地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