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杀袁崇焕一点也不冤?崇祯杀袁崇焕一点也不冤

袁崇焕之于明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明史》中评价袁死后“边事益无人 , 明亡徵决矣” 。袁也因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引起后世的贬褒不一 , 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袁推崇的宁远—锦州防线是否有效 , 与清议和是否投敌 , 擅杀毛文龙是否合理 。
对于这些争论 , 我将依靠《明史》进行分析 , 提出个人浅薄的看法 。《明史》定稿虽然经过康熙的修改 , 许多地方出现了变动 , 但其成书时间离明朝较近 , 又由官方指认定版 , 享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源 , 因此将作为我行文的首选材料 。
袁崇焕 , 字元素 , 生于广东东莞石碣 , 祖籍广西梧州 ,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袁微时就乐于与边塞老兵交谈 , 了解边境要塞的情形 , 常自称有处理边防事务的才能 , 自诩给足钱粮 , 其一人可守关 。后来单骑出关巡视考察山海关内外地形 , 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 , 从文官佥事一步步提拔到蓟辽督师 。
袁崇焕初任监军时 , 就敢于蔑视上司经略王在晋 。这种蔑视既然记录在案 , 那就不是平常发发牢骚 , 必然是时常在人前提起 。宁远大捷之后 , 意志渐渐骄横 , 又与大将满桂不和 , 迫使其调走回朝 。崇祯即位后 , 召其陈述兵事 , 袁一时激动 , 竟说出五年复辽的豪言壮语 。事后经人提醒 , 才知道自己失言了 。通过《明史》记载的这几件事情 , 一个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骄横的年轻将领形象跃然纸上 , 排除后世史官的刻意抹黑的 因素 , 还是可以看出袁睥睨物表 , 颇为自满的个性 。

崇祯杀袁崇焕一点也不冤?崇祯杀袁崇焕一点也不冤

文章插图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 字元素 , 生于广东东莞石碣 , 祖籍广西梧州 。
袁崇焕的自信源于才干 , 他的才干支撑着他驻防边境时大有作为 , 而取得的胜利又反过来使其更加自信 。这种自信并非盲目的刚愎自用 , 他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明军和清军的实力差距 。制订了符合当时国情军情的复辽策略:辽人守辽土 , 辽土养辽人 , 且守且战 , 且筑且屯 。同时在战术上指出:兵不利野战 , 袛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 。明军经过萨尔浒一败后 , 精兵良将死伤败亡数万 , 大明后期最精锐之师就此覆灭 , 实力士气均受到重大创伤 , 各部均不敢再与清军野战 , 士兵有强烈的畏敌情绪 , 由此可知利用坚墙大炮防御制敌策略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 , 同时也是唯一可选的政策 。
袁的防御政策并非一味的龟缩不前 , 而是以防代攻 , 练兵筑城 , 逐步发展 。在巡抚孙承宗的领导下 , 修筑宁远重镇 , 大兴屯田 , 以此为基地向北扩展 , 收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右屯等地 。在战略上形成了关宁锦防线 , 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 , 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构筑了三道防御纵深 , 这是机动防御的前提 。而这三大防线是袁时常被人议论其军事才略的重点所在 。天启六年的宁远大捷 , 便是这一防线正确性的最好例证 。
天启五年 , 孙承宗被免 , 接任的经略高第放弃宁远一线 , 撤回山海关 , 袁崇焕不从 , 率孤军奋守宁远一城 , 激励将士百姓 。同时下达命令 , 若有将士逃回后方前屯和山海关 , 格杀勿论 。袁在无援军相救的情况下 , 孤军击退清军近十万人马 , 足以说明这一防守策略的必要和正确 。倘若能按照袁的设想 , 在宁锦线布置数万人马 , 屯聚充足的粮草军饷 , 保持与蒙古朵颜部和插汉部的制衡 , 清军很难突破这三道防线 。
清军攻前线 , 后方山海关一线可伺机相助 , 宁锦大捷便是如此;清军若绕过宁锦前线直攻山海关那便是犯了兵家大忌 , 哪有在敌人防御严密时跳到敌人中间去攻击的道理 。经过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 努尔哈赤在中途死去 , 皇太极遭遇闭门羹 , 只好转换策略绕道蒙古进入龙井关、大安口 , 越过蓟州往西 , 直逼京城 , 但袁早有先见之明 , 两次上疏“惟蓟门陵京肩背 , 而兵力不加 。万一夷(指蒙古)为向导 , 通奴(指后金)入犯 , 祸有不可知者” , 提醒朝廷防范京师北面防线 , 却并未引起重视 。由此可见 , 关宁锦防线并非鸡肋 , 在当时已经山河飘零的明朝显得极为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