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的含义以及镜片的分类介绍


眼镜的含义以及镜片的分类介绍

文章插图
现代的眼镜,通常在镜片中间设有鼻托,及在左右两臂搁在耳朵上的位置设有软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眼镜的含义以及镜片的分类介绍 。

眼镜的含义以及镜片的分类介绍

文章插图
    眼镜的含义以及镜片的分类介绍
    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 。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是在13世纪末叶 。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Pol6),他曾旅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 。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中国的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 。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象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 。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维形时期 。中国早在战国时期(2400年前)就发现了眼镜的科学原理,墨子l5卷中己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科学理论 。公元前三世纪时中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 。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 。中国姑苏(苏州)是中国眼镜的发源地,苏州生产眼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国的眼镜业的进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代崇祯初年(西元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喊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原籍吴江 。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瞧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省事 。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镜片 。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制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 。这种牵陀车,就是所谓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把握了“磨片”技术 。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 。同时他又把握了“对光”(现称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 。用以验目配境 。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成效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省事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头 。

眼镜的含义以及镜片的分类介绍

文章插图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研制了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多面镜、幻容镜等数十种之多 。从此,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 。惋惜,这样一位有作为的技术人才,33岁就病逝了 。但是他留下一部名为《镜史》的科技着作 。对推动后世眼镜制造技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继孙云球之后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又出了一个制造眼镜的人才,名喊褚三山 。他进一步进展了制造眼镜的技术,颇有影响 。
    由于苏州出了孙云球、褚三山两位杰出的制造眼镜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了当时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进展 。在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
    眼镜片早期只以玻璃制造,近年已普遍采用塑胶或纤维镜片,除了不易破碎,更加安全外,亦可减轻眼镜的重量,令配戴者更舒适 。部分纤维镜片更比玻璃镜片有更高的折射率,令镜片可造得更薄,一些纤维镜片则可比玻璃镜片吸收更多紫外线,为眼睛带来更佳的保护 。在塑胶或纤维镜片镀上防刮花薄膜,便可令镜片拥有跟玻璃镜片相同的防刮花力 。各种镀膜,例如防水及不反光镀膜,则可为佩戴者带来方便及更佳视觉效果 。眼镜片一般配合要矫正的视力问题,近视者需要凹透镜,而远视及老花人士则需要凸透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