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人的爱情故事?关于爱情的感人故事_2( 三 )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即使他们深爱对方,即使袁迪宝的婚姻更多是出于对姐姐的顺从,但他从来都没有离婚再娶的念头,李丹妮也从未想过要他离婚 。
1956年3月末,李丹妮决定去找浙江医学院领导谈一谈,此时她已经在学校当了六年助教,60元工资也一动不动领了六年 。李丹妮是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年,在一个热爱国家的氛围中长大,她也渴望进步 。她想问问,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但是领导一句“我们总觉得你这么一个人,真是没有一点儿政治觉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天主教信仰的背景,以及坚持自我的个性,使她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原本是为了求一个期许和希冀,结果是,李丹妮带着一个突发的决定离去 。回到家,她跟妈妈说,想离开这里回法国 。只是她自己绝没有想到,这一走,55年后才能再见袁迪宝 。
李丹妮回到法国后一直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 。她说自己知道:“他一直没有忘记过我,就像我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 。写《混血儿》那本书时,人家经常问我,你这么一个女孩,我们不能相信,好像一辈子都没有人爱过你 。我说,只有一个人住在我心里,只有一个男孩真正地爱过我,那就是袁迪宝 。”
坚守
1956年7月12日,李丹妮和母亲到达法国马赛港口,她一心想着能见到从7岁开始心里就爱着的表妹了,没想到亲戚们却嫌弃从中国回来的她们 。在上海离境时每人限带10美元,因此母女俩生活非常窘迫,而李丹妮的浙江大学学历,在里昂找工作也派不上用场 。李丹妮为此一度常想自杀!她专门去一家药房穿了耳洞,借着皮肉的痛大哭一场,纾解悲伤 。后来,远在泰国的祖母寄来了活命钱 。此外,李丹妮用1年时间取得了速记打字的毕业证书,1957年7月1日应聘进一家公司,并在那里连续工作了17年 。1960年,李丹妮获准入籍法国 。
扶助
在中国,1957年7月,袁迪宝从成都华西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厦门市卫生防疫站工作 。
李丹妮到了法国以后,还密切地与袁迪宝保持通信,她的信一开始是寄到防疫站 。“哎呀,大家都来看我的东西,在50年代还比较开放,到60年代的话,就牵扯着意识形态,说你里通外国,不得了!”于是袁迪宝就让李丹妮把信寄到姐姐家 。
1959——1961年,中国经历3年经济困难 。恰恰在这3年里,袁迪宝的3个男孩子一个接一个呱呱坠地 。李丹妮在与袁迪宝的书信来往中,知道了袁家的生活状况 。虽然袁迪宝不肯,但李丹妮还是以法国公司寄商品的名义,不断地买奶粉、饼干、衣服、玩具等,寄到厦门 。
“我不能告诉他们这是谁 。有时我爱人看到我拼命看信,看英文信,会奇怪,我才稍微透露一些消息:说这个是我的俄文老师,对我非常好,给我的羊毛背心还在那里 。就是这样子,也没有说很热恋的关系 。我也告诉她,李丹妮写信来,问孩子需要什么东西 。她说:”不要不要,不要麻烦人家!“
对此,李丹妮很坦然:”他后来还是很幸福的 。几个孩子,你们看,都很好,是个很幸福的家庭 。所以我有时候也想,如果当时我跟他结了婚,几个孩子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
波折
1966年夏天,李丹妮和几个女伴相约登上阿尔卑斯山脉 。她冒险从悬崖缝隙中摘了一棵火绒草,看起来像羊毛绒的白色小花,打算寄给袁迪宝 。就在准备寄信时,收到一封从香港发出的匿名信 。”信上说:‘不要再写信了,你害人 。’“李丹妮一看就明白,这指的就是厦门的袁迪宝 。她很害怕真的造成不幸后果,于是马上停止了通信 。
直到1976年,李丹妮按捺不住焦虑和牵挂,再次往防疫站的旧址寄出了一封信 。此时,防疫站已经搬走,信很快就因”查无此人“被退回 。这是李丹妮保留的唯一一封自己写给袁迪宝的信:”……展开在我眼前的是你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二日的信,那似乎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通信,将近十年的沉默,你还在厦禾路住吗?迟疑了很久,终于决定给你写这封短短的信,但愿你能读到它……“
李丹妮也曾经在1980年、1986年、2000年3次回到中国,但均未找到袁迪宝 。此后,李丹妮也就放弃了:”当时我想也算了,他的生活一定很好,孩子也大了 。如果我突然又出现,他会怎么想呢?“
重逢
袁迪宝在70年代也写了七八封信给李丹妮,都被退回来 。”我就以为她会不会到马赛、巴黎去工作了,地址变化了 。我不相信她是短命鬼,她一定还在,一定会写信给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