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愤怒出诗人?愤怒出诗人,在描写这些弊病的时候

人们都说愤怒出诗人,岂不知失意也是可以出诗人的 。从仕途经历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颀,应该就是一位比较典型的失意诗人 。
李颀,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定居于颖阳(今河南登封一带),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 。李颀是个富家子弟,家中原本不差钱 。但青少年时期的李颀,很有些个浪荡纨绔习气,不但不好好读书学习,还结交了一帮浮浪子弟 。狐朋狗友们整天吃喝玩乐,挥霍无度,很快就把丰裕的家产给败光了 。交友要慎重,李颀年轻时的经历告诉我们,这话还真不是说着玩的 。
破产之后的李颀,幡然悔悟,开始隐居在家中刻苦读书,潜心学习 。李颀的科举之路比较坎坷,历经十年寒窗之后,方才金榜题名 。此时的李颀,已经是个三十五岁的中年人了 。求学期间的辛酸苦辣,可想而知 。都说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想要回头,还是要赶早 。
参加工作之后,李颀被任命为新乡(今属河南新乡市)县尉 。大约是为人性格、处事方式难以适应官场习俗,李颀仕途很意,长时间在官场原地踏步走,得不到提拔重用 。比如就有史籍这样评价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 。意思是他性格清高孤傲不合群,不喜欢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这样的人,自然很难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喜欢 。
中国的官场,永远充斥着巨大的向上诱惑 。长期无法升职晋级的官场中人,自然会有被边缘化、会有渺小无助的强烈失落感 。在这种情况下,对官场产生悲观厌倦的情绪,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比如李颀 。
【如何理解愤怒出诗人?愤怒出诗人,在描写这些弊病的时候】感觉在官场难以混出头的李颀,无奈之下就辞职回家隐居去了 。辞官之后的李颀,在家里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写诗作赋,一件是炼丹求仙 。写诗,是为了陶冶性情,这个值得赞赏 。炼丹,是为了延年益寿,这就有点迷信无知、走火入魔的意思了 。
李颀炼丹求仙的行为,在当时是颇有一些名气的 。比如著名诗人王维在写给李颀的诗中,就有“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这样的句子(《赠李颀》) 。看来,李颀炼的丹药,不管药效如何,颜值还是比较高的 。这说明,他在这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至于吃了以后会不会有助于健康长寿,那就不好说了 。搞不好,还会有副作用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对官场中人,李颀是道不同不相与谋 。但对于那些被他视为志趣相投之人,例如诗人之类,他还是很愿意交往的 。比如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都跟李颀交情不错,并且互有诗作往来相赠 。人在社会,都有交际的欲望 。一个人看似清高不合群,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 。李颀的经历说明,有些人的性格确实不适合混迹于官场 。既然发现不适合,就不如退步早抽身,免得熬在里面活受罪 。
李颀有个朋友名叫陈章甫,此人在当时是个很有名的才子 。在陈章甫身上,发生过一段与科举有关的故事 。有一年,陈章甫报名参加了一科制举考试,并且成绩合格 。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工作人员发现他是一个黑户口人员,也就是没有户籍登记档案 。按照科举的有关规定,主管部门决定不予录用陈章甫 。
陈章甫对这一决定不服,就跑到主管部门去申诉维权 。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谁也无法说服能言善辩的陈章甫,便把矛盾上交,报请宰相大人亲自定夺 。宰相在听取了汇报、审阅了相关申诉材料之后,觉得陈章甫言之有理,况且又是个人才,就拍板破格录取了他 。陈章甫一个小小的书生,为了自己维权惊动了这么高层的官员,并且还没有受到推诿扯皮打官腔的官僚主义对待,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要知道,这可是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啊!
陈章甫大胆维权一举成功的举动,一时之间使他名扬天下 。然而,跟李颀一样,陈章甫的仕途也很不畅达 。做了一阵子芝麻官之后,他就自己摘了乌纱帽,从此归隐田园,做了闲云野鹤 。在陈章甫返乡之前,李颀专门写了一首题为《送陈章甫》的诗为其送行 。这首《送陈章甫》,是比较有影响的一首唐诗 。虽为送别之作,却无儿女情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洒脱豪放的侠义气概:“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眉虎须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