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在康熙朝受重用吗?清朝三朝宰相张廷玉( 二 )
说起张廷玉的“严” , 可真是不讲情面、不怒自威 。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 张廷玉任会试考官 。有个同僚深夜拜访 , 欲语还休之间 , 隐含舞弊之意 。张廷玉心知肚明 , 当着同僚的面 , 铺开白纸 , 不动声色地提起笔 , 写了首《对月诗》:“暗室无欺古所难 , 四知常凛寸心安 。帘前月色明如昼 , 莫作人间暮夜看 。”
那人一看 , 立刻明白了 。诗的大意是说虽然夜已深 , 但明月却将人间善恶照得清亮着呢!这是告诫自己为官不能暗室欺心 , 于是只得怀惭而退 。会试放榜后 , 不管中没中榜 , 考生们都称赞张廷玉洁己奉公 , 大臣们中也传颂一时 。
康熙六十年(1721年) , 因为吏治松弛 , 康熙屡加训斥 , 特意将小心谨慎的张廷玉提拔为吏部左侍郎 , 希望他有所作为 。张廷玉到任后 , 就痛下决心 , 立即整顿不正之风 。
吏部有一胥吏长期舞弄文法 , 构陷官员 , 大家都敬之畏之 , 呼为“老虎” 。张廷玉立即将其拿下 , 予以严惩 。面对来说情的大小官员 , 他也毫不客气 , 义正词严 , 被人称为“伏虎侍郎” 。
又有一天 , 司官送来文件 , 不满地说:“这里‘元氏县’错写成‘先民县’ , 应当追究府县责任 。”张廷玉拿着一看 , 笑着说:“如果‘先民’写成‘元氏’ , 是地方错误 。现在‘元氏’写成‘先民’ , 定是书吏略添笔画 , 以勒索钱财!”司官恍然大悟 , 查明真相后 , 就将书吏赶回了老家 。
张廷玉的“宽” , 在于他心系苍生 , 有好生之德 。
他任刑部侍郎时 , 赴山东查处两千人劫案 。当时普遍认为是反叛朝廷的大案 , 但张廷玉昼夜检阅卷案 , 认定是盗案 , 而非叛案 。
看到大家颇为不解 , 张廷玉说:“口供里的义勇王、飞腿将军 , 不过是市井混名 , 不足深究!”经过审讯 , 除解送百余人外 , 未再查捕一人 。一些官员替张廷玉捏把汗 , 担心这放归的数千人仍滋事生扰 。张廷玉则说:“如果为避免隐患 , 就滥杀无辜、草菅民命 , 这实非刑律本意 。”
他回京后 , 山东盗伙也果如所料 , 自行解散 , 未再生事了 。
其实 , 张廷玉宽严相济的背后 , 是颗澄澈如镜的公心 。康熙御赐廷玉“澄怀”二字 , 正是此意 。
勤慎仁爱:做雍正的挚友
古时所谓“君臣一体” , 是指皇帝和大臣相互信任 , 在多年图治中积累了深厚情谊 , 密切协作 , 如同一个整体 。在历史上 , 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 像刘备和诸葛亮、唐太宗和魏征等 , 才算得上 。
而雍正和张廷玉也是典型的一对 。从雍正即位起 , 他们就朝夕相处 , 共同处理国计、民生、军务等各种复杂问题 。为君者明察秋毫、运筹帷幄 , 为臣者夜以继日、尽忠报国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 , 可以了解他俩的关系 。
第一个关键词是:“器重” 。
雍正还是皇子时 , 有次因公事认识了张廷玉 , 见其气度端重 , 奏报工作清晰详尽 , 非常赏识 ,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心甚器重之” 。等到雍正继位后 , 政权交接 , 事务繁杂 , 便命吏部侍郎张廷玉兼学士衔 , 到内廷起草谕旨等工作 。张廷玉每日入内 , 耳听雍正口授大意 , 手中便落笔起草 , 谕旨写得又快又好 。雍正十分满意 , 称其“居心忠赤 , 办事敬诚” 。
继位一个月多后 , 雍正便将张廷玉升为礼部尚书 。当时需要举行康熙和仁寿皇太后的丧仪、加徽号、祭祀等一系列典礼 , 可谓国之大典 , 马虎不得 。雍正亲自叮嘱张廷玉:“正当大礼举行之时 , 朕再四考虑 , 非你不能胜任 。”
张廷玉凭着多年学识和经验的积累 , 在内外趋走、应承文稿的同时 , 还殚心竭虑 , 博考典章 , 把典礼办得妥帖周全 , 毫无差错 , 果然不负雍正的厚望 。
推荐阅读
- 古代契丹族?现在的契丹族
- 春季喝红茶,春季喝什么绿茶好
- 安琪拉打关羽出什么?王者荣耀里的安琪拉
- 红茶放在高温后备箱,熟普洱茶放在汽车后备箱
- dnf永恒大陆在哪?
- 孙尚香回东吴后为什么没有回来?刘备娶孙尚香在东吴待了多久
- 巫蛊是真的吗?现在还有巫蛊吗
- 夫妻不爱了还能一起生活吗,夫妻之间无爱还要在一起吗-
- 去头皮屑最好的洗发水有哪些
- 崇祯什么时候自缢的?崇祯自缢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