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时代,我们更安全了?还是更危险了?

文/光明网采访人员 李政葳
“电影《速度与激情8》有这样的情节 , 网络恐怖分子攻击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汽车 , 把这些受遥控的‘僵尸车’作为攻击武器……”理想汽车车联网安全负责人董威讲述的这个情节看似科幻 , 但已现实存在了 , 尤其在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发展的当下 。
早在2015年 , 克莱斯勒的JEEP车型娱乐芯片漏洞就曾被黑客远程攻破;2016年 , 特斯拉车载系统遭无接触远程破解 , 黑客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打开汽车后备箱甚至让车辆突然刹车 。如今 , 在碰撞、盗窃等传统风险之外 , 汽车的新风险隐患正在酝酿 。
“车联网作为汽车、电子、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 , 正在加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 也让网络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TechWorld2021绿盟科技技术嘉年华”现场 , 采访人员遇到了理想汽车车联网安全负责人董威 , 并在台下聆听了他的一场有关“车联网信息安全挑战与思考”的分享 。
回顾汽车安防技术的发展史 , 长期以来主要围绕防盗技术进行升级 。然而 , 伴随汽车工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 尤其是5G、智能网联技术等带来一系列新应用场景 , 网络、蓝牙、WIFI、USB等对外连接 , 都成为黑客眼里“脆弱的窗口” 。汽车安防早已超越传统意义概念 , 向电脑和网络防火墙的作用进化 , 防止汽车被远程劫持、被远程监听监视、被云上攻击造成大规模信息泄露等成为防守重点 。
【车联网时代,我们更安全了?还是更危险了?】知名汽车网络安全公司Upstream Security发布的2020年《汽车网络安全报告》显示 , 自2016年至2020年1月 , 汽车网络安全事件的数量增长了605% , 仅2019年一年就增长了一倍以上 。过去十年 , 前三大攻击媒介分别是无钥匙进入系统(30%)、后端服务器(27%)和移动应用程序(13%);安全事件造成的后果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汽车盗窃/入侵(31%)、对汽车系统的控制(27%) , 以及数据/隐私泄露(23%) 。
“作为网络安全核心发力的新赛道 , 车联网面临未授权的访问切片、信任风暴、网源日常响应等风险问题 。诈骗检测模型、数据收集、组织分析及持续运营 , 都是亟需拓展的网络安全新方向 。”绿盟科技集团首席技术官叶晓虎同样深有感触 。很多时候 , 车联网若遭受安全攻击 , 轻则泄露出行轨迹、习惯、语音、视频等个人隐私 , 重则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 甚至被控制的汽车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 。
因此 , 我们在畅想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各种便捷时 , 必须要未雨绸缪 , 构筑好守护汽车网联安全的防火墙 , 打破“越智能越危险”的魔咒 。“智能网联汽车攻击面扩大 , 网联功能需求涌现 , 安全防护急需前置设计 。”谈及行业困境 , 在董威看来 , 与很多行业现状类似 , 人才培养缺陷成为通病 。“作为智能网联、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的重叠产业 , 汽车行业的信息安全人才稀缺 , 安全团队组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董威说 。
另外 , 车企业务体系复杂 , 涉及众多的岗位层级与职能角色 , 难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行业缺乏相关实践积累 , 车企尚在各自艰难摸索 , 制度流程难落实 。以上种种 , 董威认为都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
有业界人士曾打过这样的比方 , “智能网联车是有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 。事实上 , 车联网安全是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融合 。今年4月份发生的上海车展维权事件 , 引发的有关智能网联车的数据权利和真实性的争议来看 , 数据安全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
“数据资产散乱不清、数据资产管理权责不明、敏感数据信息分布情况不清楚、多数据库接口未统一管理导致数据动态监控难实施等 , 引发数据安全技术及平台工具应用条件受限 , 安全管控难成体系 。”董威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