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误解的乱世枭雄,一个被误解的星座

你们知道明宣宗朱瞻基他真的是玩物丧志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述了一个题为《促织》的故事 。“促织”即我们常说的蟋蟀、蛐蛐 。故事大致讲了明朝宣德年间,皇帝痴迷斗蛐蛐,朝廷每年向民间催征蛐蛐 。一年,有个农家小孩不小心将全家视若珍宝的蛐蛐弄死了,出于惊恐自责,跳井自尽,而后竟化身为一只蛐蛐,帮家里度过一劫 。
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故事中那个不务正业、祸国殃民的“蛐蛐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
我们想告诉大家,历史上真实的朱瞻基,其实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守成之君 。他是朱棣眼中的“好圣孙”,是大臣眼中的“真英主”,是史家笔下的“太平天子”,他不仅有“仁宣之治”的政治成就,而且玩物不丧志,文艺才华堪比宋徽宗!
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五任皇帝 。当政十年,他延续了父亲“不折腾”的治国思路,将明朝发展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
朱瞻基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民生措施,如减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 。他甚至曾在田间地头亲自劳作,不消片刻就汗流浃背,于是感叹:“朕小试农具,即汗流浃背,民常年如此,何苦若何!”
当然,朱瞻基也有一些决策颇具争议 。比如撤销交趾布政使司,放弃了不少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塞 。
【一个被误解的乱世枭雄,一个被误解的星座】当时很多人认为明成祖朱棣辛辛苦苦开拓的疆域,不应当如此轻易地放弃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边防要塞明朝一直未能实现有效统治,同时还要消耗大量兵力、粮饷,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朱瞻基决定收缩防御战线,休养生息 。

一个被误解的乱世枭雄,一个被误解的星座

文章插图
宣德时代名臣、名将、名家辈出,一时间堪称“异才博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
文臣方面,宣德年间最为著名的就是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时人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 。“三杨”之下,则是被称为“蹇、夏”的两位名臣——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 。这两人掌握着六部中最重要的人事权和财政权,蹇义为人质朴正直,拔擢人才不拘偏见;夏原吉从永乐时代开始就是明朝廷的大管家和“钱袋子”,他善于理财,在永乐帝大肆花销之时还能够尽力维持收支平衡,朱瞻基对他也非常倚重,正是这两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宣德一朝言路通畅、国库充盈 。
在“三杨”、“蹇夏”之外,黄淮、金幼孜等人也都堪称干臣,一时间宣德朝“众正盈朝”,盛况空前 。地方上,朱瞻基又提拔了于谦、周忱、况钟等一大批贤臣,这些地方官勤政爱民,清廉务实,引领了良好的官场风气 。
军事上,朱瞻基继续重用永乐帝留下的名将张辅,同时提拔了兵部尚书王骥,后来在正统年间征讨麓川的战役中,王骥也立下了大功,成为了明代第一个以文臣而封侯者……
因此,宣德一朝,被后世公认为是明朝历史上君臣关系最为融洽的一个时期 。
此外,朱瞻基还喜爱收藏瓷器、玉器、香炉、珐琅器等工艺品 。他曾专门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名瓷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红铜经过十二次精炼,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终于铸造出大气异常,宝光四射的三千座铜香炉 。
朱瞻基在位期间,营造出了一种宽松的文化艺术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以杨士奇等人为首的文人名士们引领了明初“台阁体”诗歌的发展,而薛瑄的“河东学派”和吴与弼的“崇仁学派”共同引领了明初的理学发展 。尽管明朝社会文化的真正繁荣还在数十年之后,但宣德时代的文化初步发展,却为明朝中后期的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
不过,热爱艺术的男人,往往在感情上也追求浪漫主义 。
朱瞻基,这位艺术家皇帝,就做过一件“为爱痴狂”的事——换皇后 。
朱瞻基的原配为胡氏,她是明成祖朱棣早年钦定的太孙妃 。胡氏贤良淑德、举止庄重,生有两个女儿,然而却一直不得皇帝宠爱 。因为朱瞻基的心早就被贵妃孙氏占据了——孙氏和朱瞻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并且生育一子,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
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决定换皇后!
当时,朱瞻基召集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借口“母从子贵”,希望大臣们支持他废后 。杨士奇大惊,连忙说“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子岂当议废母”,把皮球踢回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在这件事上没有急于求成,他一方面用各种方式为孙贵妃拉选票,另一方面连续几天把阁臣们召集起来悄悄商议 。终于杨士奇体会到了皇帝的决心,于是献策“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违背礼仪 。朱瞻基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劝说胡氏自己上表,以不能生育为由请皇帝册立孙氏为皇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