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拜师蔡邕,蔡邕与董卓是什么关系

蔡邕 , 字伯喈 。看过《琵琶记》的人对蔡伯喈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 , 戏中他是一个不得已抛弃妻子父母、性格懦弱的读书人 。其实在《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已有非常大的转变 , 《后汉书·蔡邕传》中的蔡伯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孝子形象 , 到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变成了富贵易妻 , 甚至骑马践踏贞女的忘恩负义之人 , 直至《琵琶记》才稍有缓和 。
那历史上的蔡邕到底是怎样的人?他在民间的形象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明代有人曾评价蔡邕没有德行 , 实际上蔡邕无论是在学术思想、家人父母还是国家大事上 , 都是值得称道的 。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 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
不恋官场 , 德行如一
东汉末年 , 政局动荡 , 社会异常黑暗 , 在无数人追名逐利的动荡风云中 , 蔡邕清醒地认识到仕途之危 , 认为做官是置自身于危险囹圄中 , 安于清贫的生活 。《后汉书·蔡邕传》中提到蔡邕最大的愿望是完成汉史的撰述 , 他希望在古文典籍中驰骋遨游 , 在仁义的渊薮中休憩 , 在周礼、孔学的庭堂庙宇中盘旋 , 与儒学墨家之说交游往来 。
少年时的蔡邕学识已十分渊博 , 朝中大臣听说他鼓琴优秀 , 告诉桓帝 , 蔡邕无奈上路 , 行至偃师时假称自己生病 , 返回家中;后又辞去州郡的征召让给同乡申屠蟠;接着被董卓征召 , 又假病欲辞 , 董卓用蔡邕宗族性命威胁 , 他才不得已听董卓之命前往任职 。只有士桥玄请他时才欣然前往 , 只因钦佩士桥玄的为人 , 愿为知己者效命 。这与当时汲汲营营于富贵功名的庸俗文人迥然不同 。
在如此黑暗不堪的浑浊世俗中 , 蔡邕却能保持不为淤泥所染的本心 , 官为知己者作 , 这是十分难得的 。后来民间故事将他塑造成贪功图名、忘恩负义或是惧丞相威胁而不敢辞官的形象 , 与他本人可说是大相径庭 , 试问一个敢称病辞皇帝征召的人怎么会害怕丞相呢?民间对他这些偏见多源于伯喈重恩感于董卓 , 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成为人们斥责的对象 , 渐而发展 , 愈演愈烈 , 就成了抛弃妻子、忘恩负义之人 。
对于汉末黑暗不堪、混乱至极的政局 , 蔡邕认为根源在宦官揽政 , 因此他非常憎恶宦官集团 。他的《述行赋》中 , “梁冀刚被杀死 , 徐璜、左悺等五侯就占据了他的住所 , 后又在洛阳城西边修建宫苑 。被强迫参与修建的百姓很多 , 他们劳累过度 , 饿冻而死的不计其数 。白马县的县令李云上书劝谏反被诛杀 , 大鸿胪陈蕃为了营救李云也被朝廷治罪 。徐璜把我会弹琴的时上报朝廷 , 皇帝便让我进京为官 。我走到偃师因病不能前行 , 心里对这件事实在愤愤不平 , 于是写下这篇赋 。”
徐璜、左悺等五个人是当时很受皇帝宠幸的五个宦官 , 他们同日而封 , 因权势巨大被世人称为“五侯” 。其中徐璜恃宠骄横 , 虐害百姓 , 无恶不作 , 非常残暴 。当时的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 , 横行无道 , 要是有和他意见不合 , 就用毒将人杀害 , 人们都很害怕 。皇帝想诛杀他却又不敢 , 梁皇后去世后与徐璜等人合谋诛杀梁冀 , 从此徐璜等人即权势愈大 , 地位更高 。
面对污浊不堪的政局 , 蔡邕不愿与他们为伍 , 写下这篇《述行赋》 , 表现出对当时宦官当政、大兴土木的不满 , 更不愿屈于权势为宦官效劳 。嘉平六年 , 灵帝下诏使群臣共谈治理国家的方法 , 蔡邕直谏“妇人干政、小人在位” , 希望改变宦官外戚在朝堂上如日中天的境况 。
后来徐璜因此诬告蔡邕 , 致使他被放逐北方 , 临行之时宦官王甫的弟弟王智慕名而来为他送行 , 蔡邕并不回礼飘然拂袖而去 。在极重仪礼的古代 , 如若不是憎恶至极 , 如蔡邕一般喜周礼孔墨的文人不会不顾一点礼法 , 可见他对宦官集团绝不妥协的态度 。虽然蔡邕没有被当作党人受到禁锢 , 但他和陈蕃、李膺同样 , 在对待宦官的态度是坚决反对 , 对受到迫害的党人无限同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