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古诗 蒿里行的诗意

关东有义士[1],兴兵讨群凶2] 。初期会盟津[3],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4]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5],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蒿里行古诗 蒿里行的诗意

文章插图
【注解】
[1]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 。
[2]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 。
[3]盟津:即孟津 。古黄河渡口名 。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 。相传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在此不期而盟会,并由此渡黄河 。历代以为会盟兴兵的要地 。
[4]嗣:接续,继承 。戕:杀害
[5]虮(jī)虱:虱及其卵 。
【译文】
关东的英雄个个雄强,纷纷举起讨贼的刀枪 。开始想学周武孟津会,立誓除董卓保卫汉皇 。谁知道大家貌合神离,你不争先我也只观望 。最终发展到争权夺势,义军内部腾起了血光 。袁绍之弟淮南曾立国,袁绍也玩过刻玺伎俩 。混战中士卒铠甲生虱,百姓惨死者不计其详 。旷野里只见累累白骨,千里内没有雄鸡啼唱 。活着的仅剩百分之一,想起来这些痛断肝肠 。
【鉴赏】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 。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古代事变和社会面貌 。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蒿里行古诗 蒿里行的诗意】前四句写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以勤王灭贼号召天下 。中间六句写军阀为了争夺权势而互相残杀 。这六句又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结义兵之初,已然露出危机;'军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力不齐'已预示出分裂的危险;'踌躇'二字写尽这些'勤王'的英雄们畏敌如虎,拥兵自重的心理,'雁行'已预示着必然要分道扬镳 。'势利使人争'两句,则进一步写出他们之间终于为了争权夺利而很快互相杀伐起来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两句则举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袁绍、袁术兄弟竟然成了死对头,袁术自己要称帝,大骂袁绍为家奴;袁绍则更阴险,想借用刘虞为帝而号令天下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当时又兵力最强,其叔父又被董卓所杀,因而自然成了各路诸侯之盟主,一代奸雄曹操在这里举二袁之争,可以概见当时乱世群雄的情形 。读了这六句诗,我们仿佛看到这帮军阀从暗斗以至明争,终于打得不可开交的一个古代过程 。无怪乎钟惺说一代奸雄曹操'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之矣' 。(《古诗归》)'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 。'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 。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 。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作者在写这段纷繁的古代事变时,从大局着眼,从关节处入手,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善于突出重点,使人感到诗人自是站在高处,全局在胸,所以运笔自如,简劲有力 。从'史'的角度说,这首诗真不啻就是一首汉末良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