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5岁以上的程序员哪去了?( 四 )


当问及未来几年的职业规划时,黄明国说他现在既不需要再去大公司镀金,毕竟他已经在BAT里待 太久了,对大公司的那一套办事风格已非常熟悉 。也从未想过创业或者去创业公司当CTO,他觉得 风险太大,随着家里孩子渐渐长大,看得出他想给家庭多一些陪伴 。在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前,他 反问我:「你觉得像我这种情况,以后的职业发展路该怎么走比较合适?」
这个问题想必很多35岁以后的程序员也经常问自己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该何去何从?」
如果按照世界职业规划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舒伯对人的生命阶段的定位,25岁-44岁职业上的 发展课题应该包含:

稳定于一项工作
确立自己将来的保障
发现适当的晋升路线
如果我们把25岁到44对再做一次细分的话,31岁到44岁就应该处于安定期,这个阶段可晋升的上 升空间已非常有限,所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在这条路线上获得保障,再去不断补充新知识,增加自 己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很重要 。
其实大多数程序员的晋升路径并不复杂,无非以下几种:
技术型: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架构师(技术专家)->技术总监->CTO
管理型:工程师->项目组长->项目经理->项目总监->技术总监->CTO
交叉型: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CTO(此路线技术和管理交叉进 行,每个阶段做的事情不固定)
转行型:初级工程师->转行产品、设计、销售、运营等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成长路径没有这么一帆风顺 。大多数程序员在工作3-5年,知识和技 术吸收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会开始考虑继续做技术还是转行,这取决于一个人在技术上的天赋有多 高 。
如果选择继续从事技术,就要考虑是在技术上专精,还是走上管理岗位 。虽然很多程序员技术水平 达到一定阶段后都会被公司推上管理岗,但是更加痴迷专注于技术的人,在做了一段时间管理后还 是会选择回归纯技术领域,成为一名技术专家或者架构师,比如前端界的大神Winter 。
黄明国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他现在正处于从资深工程师迈向管理岗位这一重要阶段 。很多大龄程 序员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迷失了方向:自己究竟喜欢技术还是擅长管理?只要这个问题没想清楚,就 会像黄明国这样,长期陷入一种一人多职的状态,在高速进展的繁忙工作中理不清头绪,看不清未 来 。
关于此类现象,100offer咨询了一些企业HR的观点,其中有一条建议比较中肯:
大龄程序员在选择工作时,首选要认清自己,再去选择环境和公司 。
比如先确定自己是属于比较有激情、活力、愿意终身学习新技术的那一类人;还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想脱离一线技术,想把更多精力放在管理上的那一类人 。
如果是第一种,可以选择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将自己的技术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如果是第二种,就选择那些组织架构相对臃肿的大公司,这些公司盘子够大且没有太多坑需要踩,因此对 年龄稍大且有丰富经验、能安于现状、踏实做事的人存在一定需求 。
其实不光是程序员,「大龄恐惧症」几乎是互联网行业里每个岗位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世界的变 化太快,谁也不知道下一场取代互联网的变革何时会来 。排除这种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一个人最大 的恐惧,还是由对自我认知的缺失引起的 。首页 会员 发现 等你来答 王者荣耀谁才是 T0 法师 提问 2021/1/5 中国35岁以上的程序猿哪去了?
黄明国的学历和工作背景已经优秀于大多数人,并且年近40岁的他仍对自我有更高要求,远离舒适 区,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现在他缺的是对理想工作和生活方向的明确,相信一旦想清楚这 点,他很快就能调整状态重新出发 。
俞军:40岁
从外企到互联网创业公司
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和黄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已进入不惑之年的俞军 。一样的博士生高学历,一样的在2000年初 就出来工作,虽然最后殊途同归,但两人走的却是两条不同的路 。
工作10余年来,俞军选择工作时的因素始终没变:看重自己在一份工作中做的事情,而不是公司和 行业本身 。
所以在博士毕业后为了将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且能和市场结合,而不是做一些偏底层的技 术工作,他的前两份工作在两家分别做3G通信网络和硬件系统软件开发的外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