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 , 宗臣遗像肃清高 。
三分割据纡筹策 , 万古云霄一羽毛 。
伯仲之间见伊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
运移汉祚终难复 , 志决身歼军务劳 。
对于诗人杜甫来说 , 诸葛亮的声名纵贯宇宙 , 为万世景仰 。三国鼎足的功业 , 不足以完全展示诸葛亮平生才学 , 尽管是功绩赫赫 , 对诸葛亮不过轻若一羽 。
杜甫对诸葛亮评价之高 , 后人亦不乏跟随者 。如宋代词人刘克庄写道:“卧龙没已千载 , 而有志世道者 , 皆以三代之佐许之 。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 , 而以萧曹为不足道 , 此论皆自子美(杜甫)发之 。”这话是说 , 人们对诸葛亮非常推崇 , 认为他完全可以与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功臣 , 如殷商的伊尹和周朝的吕尚相媲美 , 而西汉的开国元老萧何和曹参根本不值一提 。
诸葛亮是琅邪阳都(今天山东沂南县)人 , 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父亲诸葛珪 , 字君贡 , 是汉末太山(即泰山)郡丞 。诸葛亮父亲去世较早 , 诸葛亮跟着叔父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荆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 , 后来在南阳隐居 。
叔父诸葛玄去世后 , 诸葛亮以种地为生 , 安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地方 , 诸葛亮称之为“隆中” 。诸葛亮喜欢吟诵《梁父吟》 , 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 , 具有济世之才 , 被人称作“卧龙”、“伏龙” 。
当时 , 曹操已经消灭了北方的袁氏兄弟 , 占有河北四州 , 北方大半部分和中原地区都在曹操治下 。马超、韩遂则占有西边的关中和陇右 , 刘表占有南方的荆州 , 孙权占有东南方的江东 。
初平元年(194年) , 刘表由何进推荐任荆州刺史 。刘表对东汉皇帝“不失贡职” , 采取保境安民的措施 , 自初平元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去世 , 近二十年间 , 尽管中原和关中地区迭遭变乱 , 荆州却比较安定 , 很多北方人逃难到荆州 。刘表虽然能够保境安民 , 却胸无大志 , 不敢开疆拓土 , 而对于投奔荆州的北方才学之士只能够给予赈赡 , 却不能任用他们 。诸葛亮、徐庶、庞统都是一度荟集在荆州的俊杰之士 , 刘表却一个也没有任用 。
官渡之战时 , 刘备在袁绍帐下 。袁绍派他到汝南收编当地的黄巾余部 , 扰乱曹操后方 , 同时与刘表取得联系 , 夹击曹操 。官渡之战后 , 曹操亲自征讨刘备 。刘备遂南奔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对刘备的声望有些忌惮 , 不敢用他 , 但又想依靠他抵御曹操 , 就让他屯驻新野 。新野在汉水北 , 与襄阳隔水相望 , 是荆州的北方门户 。
初闻“卧龙”之名按照白寿彝《中国通史》的观点 , 刘备屯驻新野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到有“卧龙”或“伏龙”之称的诸葛亮 , 这成为刘备成就三国鼎足功业的转折点 。
刘备最先是从司马徽那里听说“伏龙”之名的 。按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描述 , 刘备为躲避刘表部将蔡瑁的谋害 , 马跃檀溪遇到隐士司马徽 。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文章插图
司马徽字德操 , 号称“水镜先生” , 刘备由童子引至水镜居住的庄院时 , 庄内传出弹琴声 , 遂侧耳驻足倾听 。这时 , 琴声忽然止住 , 一人笑着走出说:“琴韵清幽 , 音中忽起高抗之调 。必有英雄窃听 。”这人正是司马徽 。
司马徽遂问刘备从何而来 , 刘备谎称偶尔经过 。司马徽点破刘备必是逃难至此 。
司马徽说 , 明公大名 , 如雷贯耳 , 至今如此落魄 , 皆因没有人才相助 。如今天命有归 , 龙向天飞 , 都应在刘玄德身上 。他说 , 对于需要人才的刘备而言 , 天下奇才如伏龙、凤雏都在荆襄之地 。
当晚刘备歇息后 , 颍川人徐庶也来到庄上 , 向司马徽陈说投奔刘表失望而回的过程 。司马徽有些责备徐庶 , 说他身怀王佐之才 , 却不识明主 , 还去投奔刘表 。他说 , 明主(指刘备)就在眼前 ,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徐庶连忙称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