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需要RPC,而不是简单的HTTP?

一、七层网络结构模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OSI的七层网络结构模型(虽然实际应用中基本上都是五层) ,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从上到下)

  • 第一层:应用层 。定义了用于在网络中进行通信和传输数据的接口;
  • 第二层:表示层 。定义不同的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格式 , 编码和解码规范等;
  • 第三层:会话层 。管理用户的会话 , 控制用户间逻辑连接的建立和中断;
  • 第四层:传输层 。管理着网络中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 第五层:网络层 。定义网络设备间如何传输数据;
  • 第六层:链路层 。将上面的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 , 便于物理层传输;
  • 第七层:物理层 。这一层主要就是传输这些二进制数据 。
实际应用过程中 , 五层协议结构里面是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的 。应该说它们和应用层合并了 。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应用层和传输层这两个层面 。因为HTTP是应用层协议 , 而TCP是传输层协议 。好 , 知道了网络的分层模型以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RPC服务相比HTTP服务要Nice一些!
二、HTTP 服务:
其实在很久以前 , 我对于企业开发的模式一直定性为HTTP接口开发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ESTful风格的服务接口 。的确 , 对于在接口不多、系统与系统交互较少的情况下 , 解决信息孤岛初期常使用的一种通信手段;优点就是简单、直接、开发方便 。利用现成的http协议进行传输 。我们记得之前实习在公司做后台开发的时候 , 主要就是进行接口的开发 , 还要写一大份接口文档 , 严格地标明输入输出是什么?说清楚每一个接口的请求方法 , 以及请求参数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POST http://www.test.com/restful/user/info
接口可能返回一个JSON字符串或者是XML文档 。然后客户端再去处理这个返回的信息 , 从而可以比较快速地进行开发 。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 内部子系统较多、接口非常多的情况下 , RPC框架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 , 首先就是长链接 , 不必每次通信都要像http一样去3次握手什么的 , 减少了网络开销;其次就是RPC框架一般都有注册中心 , 有丰富的监控管理;发布、下线接口、动态扩展等 , 对调用方来说是无感知、统一化的操作 。
三、RPC 架构:
一个完整的RPC架构里面包含了四个核心的组件 , 分别是Client ,Server,Client Stub以及Server Stub , 这个Stub大家可以理解为存根 。分别说说这几个组件:
  • 客户端(Client) , 服务的调用方 。
  • 服务端(Server) , 真正的服务提供者 。
  • 客户端存根 , 存放服务端的地址消息 , 再将客户端的请求参数打包成网络消息 , 然后通过网络远程发送给服务方 。
  • 服务端存根 , 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消息 , 将消息解包 , 并调用本地的方法 。

为啥需要RPC,而不是简单的HTTP?

文章插图
【为啥需要RPC,而不是简单的HTTP?】 
四、 什么时候需要PRC:
先来看一下 , 没有RPC的时候 , 会怎么样:
为啥需要RPC,而不是简单的HTTP?

文章插图
 
在过去是这样的 , 包括现在很多对企业服务可能也是这样 , 只有一个包部署在web服务器里 。
那个时候 , 没什么需要用到RPC的场景 。
然后当用户量大的时候呢?渐渐出现了负载均衡 。大概是这个样子:
为啥需要RPC,而不是简单的HTTP?

文章插图
 
负载均衡能解决的问题很多 , 但是还是不够好 , 比如说 , 只是某一个功能模块(假设是用户中心)被访问的次数特别频繁 , 我可不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单独拿出去?用户中心的机器独立 , 给它单独的带宽 , 给他单独的服务器 , 给他单独的数据库?
不这么干其他的功能模块都干不下去了啊 。
以学校餐厅举例:
学校餐厅 , 可以容纳500人同时就餐 , 但是有一家面馆 , 生意特别好 , 每到饭点来吃饭的人都有2000人 , 占满了餐桌 , 排队好几百米 , 餐厅的其他摊位肯定不乐意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