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女则

有人用“上马能战下马能谋”、“嫁给了绝世帝王”、“一代贤后”来形容长孙皇后短暂的一生 。也有人评价说,唐太宗大治天下,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 。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媳妇 。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而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 。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能专心作战 。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贤臣如云,广得民心 。李世民拥有这样的局面,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强烈嫉妒,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 。阴谋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 。在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 。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成为唐太宗 。长孙王妃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坤载万物”的预言 。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 。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著孝道 。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凭著自己的端庄品性,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 。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 。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 。长孙皇后虽然很有见地,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 。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 。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的谋臣贤士 。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 。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 。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 。”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
关于任贤纳谏,唐太宗深受其益,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 。”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徵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 。魏徵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 。”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 。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 。”唐太宗坚持出游,魏徵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 。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