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是什么 韩愈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祖籍河北省昌黎县,有韩昌黎之称;晚年时,曾经担任官吏部侍郎,也有韩吏部之称;谥号为文,所以又称为韩文公 。3岁时父母去世,兄韩会抚养他,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 。
三次重考
韩愈早年流离困顿,发愤读书,六经百家的书,无不精晓 。20岁赴长安考进士,考了三次,都未及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也没有成功 。在科举路上韩愈并不顺遂,当了三次重考生 。
之后,在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被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仍不得志 。

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是什么 韩愈古文运动倡导者

文章插图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韩愈廉洁、耿直、敢讲真话,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因此在仕途的路上始终曲曲折折,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 。后来到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
文以载道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文学是他最大的成就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一种浮华而空泛的文体),提出了“复古”的主张 。要求恢复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摒弃当时盛行的骈体文章 。韩愈带头发起的这场散文改革运动,在文学史上称作“古文运动” 。
韩愈的学识渊博、性格豪爽、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因此交游广阔 。像当时的柳宗元、刘禹锡、贾岛等,都与他交情深厚 。韩愈在国子监任过职,又有很多学生 。此外,社会上慕名拜他为师的人也相当多,因此,韩愈在文坛上具相当大的影响力 。在他的倡导下,骈体文的地位竟逐渐被“古文”取代了 。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宗奉儒家一贯的传统,认为文章在佐助教化,读古人的典籍,在效法圣贤的长处;写文章时,应该宣扬圣贤的精神,文以载道,不做毫无补益于社会人群的文章 。
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此外他的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古文斗士 。
【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是什么 韩愈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的文学创作
兹仅略举韩愈的四篇文章,谈谈他的文学主张与创作:
《师说》
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文 。唐代的士大夫总是自恃高人一等,轻视道德文章,不学无术,不肯从师学习 。韩愈不顾流俗,抨击社会积习,力排世俗讥议,作《师说》,提倡从师学道,主张所谓“师”,就是以人家为师、向人家学习的意思 。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章从正面提出了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从几个层次,针对当时土大夫中存在的不愿以人家为师的错误思想,做了有力的批判 。
《论佛骨表》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迎佛骨入京师,向佛求福,保佑他多做几年太平天子;长安城为之轰动,国家糜费大量财富,早已盛行的佛教更喧嚣一时 。所谓佛骨,是藏贮在凤翔法门寺里的一根传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指骨,唐朝人说每过三十年必须把它请出来一次,就可“岁丰人泰” 。这时宪宗要把它请进京城里来,还要迎进皇宫,然后送到大寺院,让官僚百姓供养,这当然是一件劳民伤财的无意义举动 。
皇帝的愚妄举动,百姓的宗教狂热,使韩愈的反佛思想再度被激发,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皇帝的无上尊严,他上谏迎佛骨表,希望皇帝采纳忠言,终止佛骨之事 。当时身为刑部侍郎,本可对此抱事不关己的态度,然而他竟勇敢地上了这个表来劝谏,当然,扫了宪宗的兴,结果不言可喻 。宪宗对表里所说的“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特别生气,要把韩愈处死,亏得大臣亲贵们解救,才免除一死,可是韩愈却仍难免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刺史的命运
《杂说四》
韩愈的集子里有四篇‘杂说’,最有名为后世所传诵的就是杂说四首的第四篇 。这篇讲的是伯乐和千里马 。韩愈博学多能,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一心想要施展才干,报国利民 。韩愈在仕途上一再遭贬,其内心之压抑、不平,可以想见 。他对人才无人赏识,有切肤之痛,他以千里马自况自喻,借“马说”一吐为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