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长平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朝与赵国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参战方兵力,赵军民约四十五万、秦军民约六十万,重要指挥官,秦朝:白起、王龁,赵国:廉颇、赵括赵军民死亡45万,秦军民伤亡约20万,尸横遍野,赵国几乎全军覆灭,秦朝的胜利加速了秦朝统一的步伐 。那么引起长平之战的真相是什么呢?下面趣古代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的直接真相
长平之战的直接真相,是秦昭王大败韩国之后,正准备把和韩国本土依然断开的“上党”地区吞下口中,但是韩国却把“上党”作为毒饵丢给了赵国 。为何说“上党”是毒饵呢?因为如果赵国吞下了“上党”,那么秦朝必然不会罢休,那么韩国就完成了“祸水东引”的目标 。
有人可能会说,赵国又不是白痴,如何会看不出上党“有毒”呢?这和上党的位置有关,“上党”这块地方,和三国时的荆州(确切的说是南郡)很像,当年刘备借荆州(南郡),孙权要是不借,他就可能要单独抵御一代奸雄曹操的压力,要是借,那必然会给刘备机会,但再两害取其轻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借” 。
而赵国当时也是如此,让秦朝占了上党,那么赵国将直面秦朝的兵锋,自己占据上党,多少还能占点地理,所以赵国明知上党有毒,也不得不喊泪吞下 。如果说上党的归属,是直接真相,那么间接真相又是什么呢?提起“远交近攻”,估计大家都不陌生,但知道它来历的可能就不多了 。
第一次提出“远交近攻”的,是当时秦朝的谋士一代名相范雎,秦昭王当年正和没遇见诸葛亮的刘备一样,有点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而一代名相范雎的出现,则让他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他接受了一代名相范雎的建议以后,决定优先搞定离得较近的魏国和韩国,魏国不经打,韩国也不经打,不过韩国又咽不下这口气,这才把上党作为毒饵,丢给了赵国 。
说完了直接真相和间接真相,咱们再说“长平之战”的根本真相是什么,本来就俩字,秦朝“膨胀”了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朝的国力伴随着商鞅“墓龄”是与日俱增,因此西北的“贫瘠”之地则开始无法满足秦朝的“消费能力”,于是秦朝开始垂涎富庶的中原 。所以即使没有“上党”这个梗,秦朝也依然会选择东征 。
【长平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长平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长平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长平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