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杀了多少秦军

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从秦朝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朝获胜,耗时三年 。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后战败,秦朝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不知道没关系,趣古代小编告诉你 。
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的失败,背后也藏着另外一场较量
长平之战是秦朝精心设计的一个局,其中风险很高,可一旦成功回报也极大 。赵括乃至赵王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廉颇洞悉秦军诡计,坚守营垒,等待时机 。
将军廉颇的策略没有错,只可惜赵王临阵换帅,打乱了自己的脚步 。赵括的失误不可否认,正是他的出现,让秦军得到先机,但我们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赵括身上,以偏概全 。
战争有帝王、统帅、将军、谋士、士兵的参与,战场之上形势更是变化莫测、难以捉摸,决定胜败的因素有很多 。那么赵括为什么会被陷入包围,长平之战为什么以赵国的惨败收场?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赵括确实有点骄傲自大:
赵奢是赵国名将,曾为赵国立下不少战功,俗话说得好“老子英雄儿好汉,强将手下无弱兵 。”可事实上,老子英雄儿狗熊的也不在少数 。
【长平之战赵括杀了多少秦军】统兵大将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临阵的应变能力,赵奢可以做到,不代表他儿子赵括就能做到: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
在武将之家,赵括自然也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从小熟读兵书战策,自以为天下没人是他的对手,讨论军队理论,就连他爹赵奢也难不住他 。从这一点看出,赵括十分聪明,熟练使用军队理论,也是实战的基础之一,只可惜赵括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骄傲 。
知子莫若父,赵奢曾对夫人说过: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用兵,那就是性命在拼杀,可赵括太骄傲,对此不以为然,倘若赵国让赵括做将领,那必将败得很惨 。古代上的名将大多沉稳老练,战场应变能力很强,比如韩信、卫青、李靖等等 。
正所谓骄者必败,赵括的性格是个大麻烦,况且只会理论,缺乏实践也是无法独当一面的 。
赵王要换帅的时候,蔺相如就曾劝道:
“赵括只是读过他父亲留下来的兵书,并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
赵括不仅骄傲,还有个大问题,就是不会带兵 。要想打胜仗,那就必须兵将一心,为何北宋时期对武将如此不友好,就是因为提防武将拥兵自重,唐朝的教训对宋太祖赵匡胤影响深刻 。
威信是武将行军打仗的基础,没有威信,军兵也不可能为你心甘情愿地拼命,这是人之常情 。赵奢带兵时,赵王恩赐的财物都分给了下属军官,而赵括不然,大王恩赐的财物他都藏在家中 。只有买房子置地的时候才拿出来,从这里看出,赵括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视财如命 。
总而言之,赵括身上的问题很多,不仅在战术战略层面,还有他的性格,都不适合带兵打仗 。
其次,赵王的决策有点欠考虑,临阵换帅:
孙子说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孙子告诫后人,只要是战争,都不是小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要谨慎对待 。虽说指挥战事的是军事统帅,但统帅的任免权在赵王手中,换言之,赵王要对长平之战的失败负重要责任 。
廉颇身经百战,经验丰富,面对强大的秦军,廉颇的对策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时机,这是应付秦军最好的办法,当然这也是他主动出击后得出的结论 。可是,赵王却不这么认为,在赵王的想法中,廉颇的表现就是畏战和退缩,于是赵王决定换赵括上场 。
临战换帅是兵家大忌,如此大事,也需和群臣商议,尽管赵王有些糊涂,但大臣中并非没有明白人,比如蔺相如 。蔺相如苦劝道: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长平之战赵括杀了多少秦军

文章插图
蔺相如清晰地指出,赵括只会是看了一些兵书,并不会统兵作战 。除此之外,赵括的母亲,也曾劝说赵王,但赵王不听劝告,执意要用赵括 。
古人都比较迷信,之所以赵王要赵括应战,是因为一条奸计,秦朝派人散布消息,说是秦朝胆怯赵括做统帅,闻听此言,赵王便将赵括看成了取得胜利的法宝,从此之后,赵王再也听不进旁人的谏言,也看不到赵括身上的缺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