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到了35岁左右都面临被辞退,那“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既然到了35岁左右都面临被辞退,那“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文章插图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既然某些行业存在着“35岁就面临失I业”的现象,那之前很多人鼓吹的“深耕一个领域”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再怎么深耕,到了35岁不还是被公司赶走?
看到这个问题小编第一反应就是想笑,提问者何须遮遮掩掩,用“某些行业”来指代呢?
说的不就是【互联网行业】吗?
互联网行业:麻烦把监控拆了,谢谢 。
正如这名网友的困惑,我身边很多30岁左右的中年程序员朋友,的确是处于一个战战兢兢的状态 。
人到中年,精力、体力等方面都不如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了,生怕自己表现得不好,被公司看不惯,平时连个假都不敢轻易请 。
而且现在很多私企都不稳定,今天这个黄了,明天那个跑路,总有一款适合你 。
遇上这样的情况,被迫出来找工作,却发现,三十多岁的自己,似乎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找一份工作是那么的难 。
这样的情况让人无奈,也很困惑:
大家都知道,对工作要专注,要用心,要“有长性”,要持之以恒 。
可是,行业的现状,却并不理会你是否专注用心,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经验 。
一看简历三十多岁,连面试的机会都未必肯给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所谓“深耕一个领域”到底还有没有意义呢?
以下三点,我们一一分析 。
一、这种现象存在,并非完全是从业者的问题 。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认知,那就是:
如果一个行业,它普遍存在着从业者年轻化、容不下中年人这样的现象;
那么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到35岁被“驱逐”了,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行业的问题 。
如果一个人20岁出头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在正常的职场环境里,三十多岁是他最好的年龄:
经验,精力,人脉,情商,知识结构等各方面刚好达到了一个小巅峰,正是对行业游刃有余的时候 。
按理说,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是最好找工作的 。
那为什么在互联网行业会出现相反的现象?
根本原因就是,这个行业不成熟 。
一个成熟的行业,它必定是有着多元化的面孔 。
如果一个行业里,既有年轻的,也有中年甚至年老的,既有高学历的,也有一般学历的 。
这样的行业才是成熟的行业,也是能容纳中年人的行业 。
比方说老师、医生等等,就不存在什么到了35岁就要找不到工作,反而这个年龄是最能做出成绩的 。
而现在互联网行业,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年轻的面孔,而且大多数是高学历的青年才俊 。
说明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容纳普通人和中年人的空间和深度!
行业没有深度,从业者的“深耕”自然没有意义!
再深耕,能耕到哪里去,一锄子下去就差不多到头了 。
 
二,从公司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的快速迭代是它立足的根本之一 。
互联网行业没别的特点,就一个字:快 。
产品快速迭代,人员快速更替,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
互联网行业的另一个特点是:
工作内容高度垂直细化,绝大部分岗位,招个新手来最多三个月,人只要不笨不傻,肯定能成为熟练工 。
于是,在这个行业里,一个人,完美地被转化成“螺丝钉” 。
有个开公司的老板朋友这样吐槽中年员工:
“中年人又懒,又油,拖家带口,洗脑洗不动……就那么一点子工作经验,只要我对新人稍加培训,那点成本完全可以cover 。”
这就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心态:
裁掉混日子的老员工,做不出业绩的员工,精力体力跟不上加不动班的中年员工,与此同时外面还是有源源不断的新生代加入公司……
嗯,真香 。
 
三、怎样做到“不可替代”?
如果你经常看职场技能、经验方面的文章,一定会很熟悉一个词叫做“不可替代性” 。
什么是不可替代性,其实在当下的职场,普通员工基本上都是可以替代的 。
哪怕是高管、专家什么的,也不是不可替代,一个行业,自称专家的千千万 。
月薪高一点的高管、高级技术员,也不过就是构造稍微复杂一点的“螺丝钉”罢了 。
所以在一个行业里,不论把【技能】锤炼得多么锋利,都可能被替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