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穴

上脘穴位位置上脘穴在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

上脘穴

文章插图
上脘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仰卧取穴,上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
解剖位置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穴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
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 。
上脘穴的作用上脘穴意义: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
特异性: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上脘穴

文章插图
功效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和胃降逆、化痰宁神,上脘穴有调理脾胃,疏肝宁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作用 。
主治疾病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及黄疸等 。
上脘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癫痫,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管痉挛等 。
治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积聚,黄疸,虚痨吐血 。胃炎,胃扩张,隔肌痉挛,肠炎 。
穴位配伍上脘穴配丰隆穴治纳呆;
上脘穴配天枢穴、中脘穴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
【上脘穴】上脘穴配巨阙穴、内关穴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
上脘穴配内关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治急性胃炎 。
上脘穴配中脘穴,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
上脘穴配丰隆穴,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
上脘穴配神门穴,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注意:上脘穴、中脘穴、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脘穴、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
针刺方法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 。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按摩方法按摩上脘穴位的手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 。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
上脘穴解析上脘为经穴名(Shàngwǎn CV13),出《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 。《脉经》名上管;别名胃脘 。属任脉 。上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 。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 。
上脘穴别名上脘 。上,上部也 。脘,空腔也 。该穴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 。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
胃管 。胃,胃腑也 。管,管道也 。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 。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 。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
上纪 。上,上部也 。纪,纲纪之意 。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
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
附注: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