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时节卖白茶 不采茶时卖风光,探秘安吉生态发展之路( 二 )


“村里像我这样的老头,以前都是靠搓麻将、打牌来消磨时间 。真没想到我们这些老农民还能出国比赛 。”69岁的门球队队员徐林富说 。
生态理念入人心
在安吉,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句空话 。从2002年开始,安吉在每所小学、初中开设生态教育课,每学期安排10课时的时间,向孩子们普及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知识 。近期,县环保局、教育局等还在着手编写一批全县统一的环保教材 。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态意识在安吉得到普及,普通安吉人也成为生态环保的践行者 。
早上8时,采访人员和袁凤钗在递铺镇约定的汽车站碰了面 。一聊才得知老人5时30分就已经上街清理垃圾了 。这位刚过75岁生日的老太太戴着环保志愿者的帽子,身穿环保志愿者的红马甲,精神矍铄 。采访人员跟着她一路走一路聊 。
4年多前,袁凤钗萌生了要做环保公益活动的念头 。打那以后,她每天都要拿着1把火钳,背着3个环保袋,志愿上街清理垃圾 。4年多来,袁凤钗已经走遍安吉县城的大街小巷,走过8000多公里路,磨坏了13双鞋 。
“有环境才有未来 。我在安吉生活工作了50多年,我要爱护我的家 。”袁凤钗说着,把一个烟头夹进了垃圾袋 。
遇到吃瓜子、吃甘蔗的人,袁凤钗会拿出自己做的折叠小纸盒,递给对方 。看到乱扔垃圾的人,她会和对方讲道理 。发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她会打电话到县环保局和城管局 。
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家里不缺钱,为什么老太太要去“捡破烂”?但是渐渐地,袁凤钗以自己的言行,感动并影响了一批人 。每天她有几个固定的蹲点地方:第三小学、汽车站和昌硕公园 。“刚开始,我在第三小学待一个多小时,捡的垃圾能装满5个大袋子 。”袁凤钗说,但是现在,她每天只能捡到一些零星的废弃物 。
卖废纸和塑料瓶的所得,袁凤钗会购买文具本子,送给第三小学的学生,鼓励他们保护环境 。现在学生们看到袁奶奶会向她敬少先队礼,向她问好 。而袁凤钗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也说,长大了要和奶奶一样做环保 。
小桥流水农家乐
两山夹一沟,清澈的溪水在沟里的乱石间欢快地跳跃着 。溯着溪流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就到了报福镇深溪村王向炜一家四口开的农家乐 。采访人员进门时,一群镇江的游客刚吃完中饭出来,嚷嚷着准备去溪里玩漂流 。
三层的主楼、两层的附楼,新盖的一间小屋是乡村酒吧,加上一个小院子,是这家农家乐的全部 。步入主楼一层的餐厅,王向炜的姐姐和父母正在收拾餐桌,掌厨的王向炜刚刚歇下来 。
“我们这里一共有20多个房间,国庆长假快到了,房间已经预定得差不多了 。”王向炜向采访人员介绍说:“我家开农家乐在村里算晚的,不过三四年时间 。原先除了父亲在村里务农外,我妈、我姐和我都在外地打工,赚的不多不说,还难得团聚 。”
“现在,我们不仅一家天天在一起,一年还能赚40多万元 。但刚开始时不太懂经营,多亏了村里便民服务中心的帮助 。”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安吉这些农家乐聚集的村庄,为农家乐提供旅游信息、帮助规范经营、提升业态水平成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特色服务 。
王向炜说,服务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三四次培训,包括食品卫生、待客礼仪、经营推广等内容 。说着,他把采访人员带到了院子里,指着那间乡村酒吧说,建这个是服务中心提议的,而且设计图纸、装修方案等都由他们提供 。建好后,客人们可喜欢了 。
告别王向炜一家,采访人员来到了另一个农家乐聚集地――上墅乡董岭村 。9月的山风已经有些微凉,但是来这里避暑的游客还未全部离去 。一户农家乐的外面,有对上海的老夫妻正在看风景,他们已经在董岭休养了两个月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在村里一抬头就可以望见茂林修竹,群峦青翠 。海拔800多米的董岭,农家乐很兴旺 。全村122户人家,有62户经营农家乐,还有几家正在进行审批 。
整个董岭户籍人口只有460多人,也很少有人外出打工 。但是在旅游旺季,光游客就有2000多人 。众多农家乐和众多游客,管理和沟通就成为一桩大事 。便民服务中心担当起了这一重任,把服务延伸到受理游客投诉,为游客提供药品,为自驾游游客提供农家乐信息等 。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回头客的光顾,董岭的农家乐也越办越红火 。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加上人的智慧,生态富民的种子在安吉的土地上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去年安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亿元,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7% 。与此同时,安吉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