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文化和谐统助推茶企做大 品牌做强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 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财富 。著名品牌管理蔡鸿全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中国是茶之故乡 ,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当茶被人们长期使用 , 发展到一定阶段 , 人们把饮茶升华为某种精神享受 , 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以后 , 茶文化应运而生 。中国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 己经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品质 , 对中国人的人性、感情和行为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先秦两汉至今 , 茶文化经历了从“形成”到“兴盛” , 从“曲折”再到今天的“复兴” 。
产茶大国缺乏国际品牌
茶文化的“复兴”时期 , 古今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可谓涉及了方方面面 , 如有对茶史的研究、有对茶礼茶俗的研究、还有对茶具茶馆的研究 。但是在诸多研究及其成果下 , 我国茶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蔡鸿全介绍 , 作为茶之故乡 , 中国七万家茶企业却比不过一家立顿 。世界著名品牌立顿一年的销售额超过四五十亿美元 , 而我国产值达亿元人民币的品牌只有几个 。深邃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传统、诸多的研究创新、庞大的消费市场 , 却无法“培育”出民族的产业品牌 , 由此损失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效益甚是无法估量 。
近年来 , 我国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 各品牌茶种出口创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茶叶功能成分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 使得茶叶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在国际市场稳步攀升;我国茶产品种类繁多 , 可供选择性较强;文化资源积淀较深;产业多元化发展有其技术、资源、市场多方面的基础优势 。快速增长与繁荣的的背后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蔡鸿全说 ,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 , 我国茶园类型以山地、低山丘陵为主 , 茶园管理多以家庭为单位 , 立地条件、茶树品种、茶树生长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 管理粗放、组织松散、集约化程度低 , 不利于茶叶生产效率的提高、品质提升及质量安全控制 。
目前我国人均消费茶叶只有300克 , 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的500克水平 , 数量上中国茶叶已经出口到102个国家和地区 , 但是不及斯里兰卡等国家;质量上我国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红茶之一 , 但是红茶质量不及印度、肯尼亚等国家 。
我国各大茶区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及主导茶产品各有不同 , 茶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 , 缺乏有效的产业衔接和品牌竞争力 , 迫切需要产业化的运作与带动 。但是从产业活动主体企业来看 , 在茶叶生产加工条件、经营实力、管理水平等方面 , 我国茶产业企业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相关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现阶段现代化茶叶企业比例小 ,  80%左右的企业还属于简单的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真正的民族品牌 。世界著名品牌立顿一年的销售额超过四五十亿美元,而我国产值达亿元人民币的品牌只有几个 。
茶文化是茶品牌的根本
在众多优势条件下我国的茶文化的复兴、茶产业的发展 , 就不得不深刻把握我国茶文化的精髓、研究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 并探寻我国茶文化、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之路 。以下四点为导致我国茶行业没有国际品牌的主要原因 。
蔡鸿全说 , 根源在于中国的茶文化 。对于文化 , 可以说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 。茶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 , 有基于此我们把以茶为媒介所创造、引发、牵涉、反映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称为茶文化 。由此看来茶的饮用方式、加工方式、生产技术、茶具就属于茶文化的物质层面 , 茶艺、茶礼、茶俗、乃至现代社会出现的茶艺馆现象、茶叶会展、文化节、茶文化研究活动是茶文化的行为层面 , 而隐藏在这一切背后 , 受到社会大环境渐变影响的是茶文化的观念层面 。
第二 , 是因为中国的茶人 。“茶人”是指种茶之人 , 制茶之人 , 卖茶之人 , 开茶馆之人 , 研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之人……甚至就连喜欢喝茶的“发烧友”也可以叫茶人 。总而言之 , 茶人就是各行各业懂茶、研究茶的人统称 。然而 , 这种观点只是对“茶人”字面上的解释 , 无法表达对“茶人”真正的含义 。爱茶、懂茶、精于茶之茶人 , 也必是懂中华茶文化之人 ,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寄予此;但是能够承担起茶文化精神与茶企业茶品牌发展责任的人少之又少 , 这就给我们当前茶人提出了承载的义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