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

沱茶的形状真要叫那些讲究茶道,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的求道派茶客们感到暴殄天物了,好端端的一枪枪一旗旗的叶芽为什么要做成黑糊糊的一沱沱的东西呢?可有谁知道,沱茶竟是在运输条件无比艰难的20世纪上半叶由马帮所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产物?
沱茶的形状之所以采用铁饼一样的半圆形,其一面凹进,中间留有空隙是为了在长途驮运中堆放、贮存、防止霉变,沱茶是经过蒸后捏成沱的,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就容易沤霉 。做成紧缩的沱状,利于马帮在日晒雨淋的长途驮运中,保证茶的品质,沱茶是圆的团的,而这种团的东西,在滇西方言里都被喊成沱 。因而这种圆的、团的茶饼便被称作了沱茶 。
沱茶在产茶的地方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几乎都没有它的市场 。而在交通艰难的川藏、西康及宜宾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沱茶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一区域,永昌祥的下关沱茶的牌子之硬据说在当时是直接可以当作硬通货来贮存和流通的 。那年月从云南到川、藏、西康都是山川阻隔,路途遥遥,马帮一个来回都要走上一个多月,又因为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运货都要集结马帮 。因不能随时发货,茶叶在路上和销售过程中的堆存期都很长,如果散装就容易耗损,方砖或圆柱形的茶中间不留空隙也容易霉坏,因而沱茶是马帮来自生活的经验,而不断改进的结果 。由散装茶到沱茶,中间有棒茶、砖茶、饼茶的形成过程,但最终定型成沱茶做成大宗商品,形成一个风行长江上游五十余年的著名品牌永昌祥下关沱茶则是1917年喜游商人严子珍家的手笔 。
在四川的茶馆里面,只有沱茶是三开以上还有味道(开水冲泡三次),而一般的茶沱过二开就淡了,因而沱茶在四川的茶馆里深受茶客的喜爱 。沱茶在1934年被带到美国,纽约的茶商们认为它既不是一种红茶也不是绿茶,而是一种介乎于红绿茶的中间品种 。而事实上它只能是绿茶,因为它并没有采用制作红茶的发酵过程,但沱茶的饮用在藏域地区和白族地区与西方人的加白糖、牛奶吃红茶的习惯也并无不同 。白族也喜欢把沱茶加乳扇、白糖来煮,而藏人则喜欢把沱茶和拢酥油、食盐煮了一道饮用 。沱茶具有着超乎寻常的耐泡、耐煮的品性 。
【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上世纪20年代以后,下关成了云南沱茶制造业的中心,由于有几家参与,形成自由竞争的状态,沱茶品质得到了提高 。永昌祥为了获得制造沱茶的充分原料:猛库茶和凤山茶,便直接到临沧的博尚和凤庆县城设立了收购点,建立了沱茶原料的补制所,然后再用马帮长途托运到下关加工制作 。制造沱茶所需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耗费在茶叶的拣选分级上 。这一道工序的目的是把茶叶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泽分成等级,顺带把茶叶中夹杂的泥土稻草及杂质拣出,工人凭眼力和手指进行拣选工作,每天仅得数斤,在永昌祥鼎盛之时,每天要出产数十担的沱茶,单拣茶这一项所需劳力就在千人以上 。她们大多数是来自下关附近的女工 。
云南沱茶在长江上游及藏域地区历经40年而不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没有垮下去,是因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 。我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看到它的配方是这样的: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猛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 。如头批茶系以三七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全都用明前春茶,不掺和其他) 。这个配方可以看到,1.本版沱茶的特点在于猛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茶分拣得认真,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四两放在沱底 。其中猛库春尖香味浓郁是最重要的关键,而凤山春尖则还兼备好看,真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名牌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
沱茶在西藏的市场特别巩固,藏人喜欢下关沱茶远甚于四川毛尖,甚至从交通上离它更近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在西藏都没有市场 。下关沱茶远销西藏走的正是宋元以来走了近千年的茶马古道 。一条由中甸德钦入藏,一条由康定入藏,或者是由缅甸、印度一路入藏,都是千里迢迢、山高水远 。马帮的运费往往都早已超过了茶叶的价值 。
沱茶文化无疑是在交通运输极为艰难的年代由马帮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在茶马古道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但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一种作为马帮文化产物的沱茶也便日渐式微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