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茶 茶文化与茶道

【漫话茶 茶文化与茶道】有幸看过几本茶事方面的书籍 , 读过一些学者研究茶文化、茶道的文章 。自觉茶本平常之物 , 甚至可纳入寻常百姓的日用(油盐酱醋茶) , 但一旦论及茶、茶文化、茶道来 , 不是谈禅论道 , 就是某某如是说令读的人也正襟危坐 , 似乎不如此就难以体会其中的道来 。果真如此 , 悟道也就容易了 。
前人有嗜酒见天真之语 , 笔者不近酒 , 对茶也谈不上嗜 , 只是闲来品品 , 自得其乐 , 自然离天真尚远 。但毕竟有几年吃茶的经历 , 来客会友 , 亦有几分寒夜客来茶当酒 , 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生活情趣 。无论是闲来独品 , 还是高朋欢坐 , 品来品去 , 却一直没有品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来 。
谈到茶文化 ,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喝茶的人多了 , 渐渐生出一些规矩 , 喝得时间久了 , 慢慢体会出些味来 。无论是规矩还是体味 ,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 。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和以平民百姓为主的下层民众 , 本身就是高低悬殊的两个消费群体 , 自然也就代表着不同风格的文化审美形态 。这一说法 , 是单纯以茶和身份(贵族、平民)这一组概念来谈茶事形成的文化品质 。如果茶与参与茶事者的人文背景联系起来 , 茶的质味也就改变了 。
作为平民茶的风俗规矩 , 由于平民百姓平易、豁达的品性 , 其规矩虽有 , 但不可能太多 , 或者说形成不了一定的程式 。一切随境随性 , 符合先民们崇尚谦和、自足、随遇而安的哲学宗旨 。人不分贵贱 , 茶不讲精粗 , 茶棚酒肆、野店村居 , 偶然相遇 , 哪怕是一杯清水、一瓯米浆 , 也可传达浓浓乡情 , 拳拳深意 。这种境界不是任何形式的茶宴、茶会所能达到的 。元代诗人虞集有《水仙神》一诗云:钱塘江上是奴家 , 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 , 门前一树马缨花 。从这首短短的小诗中 ,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江水、茅屋、马缨花 , 还有美丽的少女在倚门相望 , 频频叮咛若闲时来吃茶 , 以此来表达美好纯真的心意 , 显得朴实无华 , 如一掬淡淡清泉 , 情真意切 。古茶人以真为贵 , 茶真何如味真 , 味真不如情真 。日本茶道崇尚静清寂 , 和在这之前是否应冠以真字以标境界呢?
作为贵族茶的饮用就不同了 , 对茶品茶具的要求以及茶会茶宴的规模、样式等也都非常讲究 。根据《茶经》《大观茶论》《南窗纪谈》等历史典籍记载 , 唐代有名茶50余种 , 到了宋代 , 名茶则不下100种 , 且茶的制作工序精细完备 , 饮茶方式丰富有序 , 而茶的价格更是价高离奇 。对茶具的讲究更不必说 , 因为国人向来有美味不如美器的习俗 。六朝之前 , 对茶具的要求尚不严格 , 流行的酒具和茶具多为福建南朝瓷器中的托碗、托杯和五盅 , 后来在魏晋六朝古墓中出土的茶具酒具以青瓷为多 , 再后来 , 金银玉器为茶具也属平常 。
文人茶应该属于另一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 , 文人也是跨度相当大的群体 , 有平民、达官贵人 , 也有僧道俗流 , 这里均统一使用文人这个称谓 。在中国 , 茶与酒就如孪生兄弟一般 , 举酒高会、佳客满座固然豪情万丈 , 对茶浅斟细品 , 偶发轻吟曼曲又平添些许儒雅之气 。都说文人好酒 , 以笔者看来 , 说文人好茶似乎更为中肯 。宋徽宗赵佶就说过 , 至若茶之为物 , 擅瓯闽之秀气 , 钟山川之灵禀 , 祛襟涤滞 , 致清导和 ,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 文人茶自有文人的一番道理 , 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 文人既是发起者又是倡导者和力行者 。
谈到茶道 , 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 。实际上 , 茶道一词早在我国唐代就已见于各类典籍了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的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首先提到了茶道 , 诗云一饮涤昏寐 , 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 唯有丹丘得如此 。虽然我们不清楚此诗作于何年 , 但皎然逝于唐顺宗永贞初年(公元805年) , 故茶道一词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