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穴

水道穴位位置标准定位:水道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水道穴位于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处《循经考穴编》 。
另说水道在天枢下5寸《针灸甲乙经》;天枢下4寸《针灸聚英》;“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

水道穴

文章插图
水道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天枢直下3寸,关元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
水道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仰卧取之 。
仰卧位,在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3/5与下2/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 。
解剖位置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
水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 。有肋下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 。皮肤由第11、12肋间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神经前支重叠分布 。脐以下的腹直肌由腹壁下动脉营养 。动脉有两条静脉并行,归流髂外静脉 。腹壁下血管束是确定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 。
层次解剖【水道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 。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
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
水道穴的作用水道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
水道穴

文章插图
功效作用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
水道有利水消肿,调经止痛,清湿热,利膀胱的作用 。
水德乃长养万物之大道,水道穴处适当膀胱,为水之通路,本穴能行水利尿,主治膀胱热结,小便不通,或膀胱虚寒,痛引阴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 。”
主治疾病水道穴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 。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满、腹痛、痛经、小便不利 。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
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痛经等 。
现多用水道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子宫下垂、卵巢炎等 。
水道穴主治小便不利;痛经,不孕;小腹胀满,水肿,疝气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子宫病,卵巢病;
其它:腹水,脊髓炎,疝气,脱肛,便秘 。
穴位配伍水道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痛经、不孕 。
水道穴配筋缩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脊强 。
水道穴配中极穴、三阴交穴,治癃闭 。
水道穴配水分穴、阴陵泉穴,治全身水肿 。
刺灸法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针刺方法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向阴部放散 。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
水道穴解析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 。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
水道为经穴名(Shǔidào ST28)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1] 。水即水液,道即道路,穴位深部相当于小肠并靠近膀胱,属下焦,为水道之所出,善治各种水肿病,故名水道 。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 。
水道穴出处《针灸甲乙经》:水道,在大巨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