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有几个校门 武汉大学校门


武汉大学有几个校门 武汉大学校门

文章插图
武汉大学校门(武汉大学有几个校门)
持续引发网友关注的武大老牌坊碰撞损毁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6月8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了一篇关于武汉大学老牌楼被水泥罐车撞坏的文章 。
文章称,事件发生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文物部门三级配合 。在武汉大学、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门的配合下,迅速开展文物损毁调查鉴定工作,及时查明事故原因,启动文物修复工作 。经核实,肇事司机为方便绕行,导致车辆油箱顶部与牌楼下缘相撞 。司机因过失损坏文物罪被依法刑事立案 。下一步,将依法依规对事故责任人和相关单位进行处置,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2001年,这座牌楼作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武大老牌楼被撞损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武大到底有几座牌楼?武昌街口的老牌楼当时建在校门外有什么意义?其文物价值如何?如何保护校园文物?6月9日,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员吴晓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享了他对上述问题的个人看法 。
论文:武汉大学历史上有多少座牌楼?
吴晓:四个座位 。第一座是1931年在街道口修建的木牌楼,但次年不幸被大风摧毁 。第二个是1934年在街道口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牌楼,一直保存到现在,也就是前几天不幸被车辆撞坏的牌楼,至今已经有86年的历史了 。第三个是新校门牌楼,建于1993年,在八一路沿线 。2012年因市政工程施工被拆除 。第四个是2013年被拆除的第三牌坊旧址以北约10米处重建的新牌坊,是目前武汉大学的正门 。
综上所述,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四座刻有“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牌楼,其中第一座(1931年版)和第三座(1993年版)已不复存在,而第二座(1934年版)和第四座(2013年版)则一直保留至今 。
此外,有意思的是,2005年前后,武汉大学当时设立的独立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也在汤逊湖附近的新校区修建了一座“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与武汉大学93版牌坊几乎一模一样 。2011年,东湖分校正式与母校武汉大学脱钩,独立成为武汉东湖学院 。牌坊上“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字体立即改为“武汉东湖学院” 。
论文:关于武昌街路口的武大老牌坊何时建成,媒体报道众说纷纭 。老牌楼的真实“年龄”是多少?
吴晓:可惜我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武昌街路口“国立武汉大学”老牌坊修建年份的原始记录 。我很奇怪,为什么武大当时的校刊等刊物,对学校牌楼的修建、损坏、重建,没有留下几句话 。
然而,1983年,时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部起草人的沈仲卿先生亲自参与了牌楼的设计,写了一篇题为《街道口牌楼考》的短文,全文不到200字,明确指出牌楼建于1934年 。作为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和当事人,他的回忆应该更可信 。
此外,生长在珞珈山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代公子、武大经济系校友、信息资源网长江日报高级采访人员皮公先生2012年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1932年街道口最早的木牌楼被破坏后,不久学校里就新建了一座水泥牌楼 。当时作为武大的孩子,骑马进城一般都会经过牌楼,所以每年都印象深刻 。皮良的这段记忆与沈仲卿的说法基本一致,应该算是可信论 。
还有一点很重要——1937年初,皮公良的父亲皮宗石调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他家当时就搬出了珞珈山 。如果街道口的武大牌坊是1937年建的,那么皮公良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看这座牌坊,也就不可能对它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1937年的说法显然不可信 。
据此,我个人认为,从合理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一所大学不会等到其牌楼被毁5年后才重建 。结合我自己对我校历史的研究,1932年,武大珞珈山第一期新校舍建成后,由于当时国家危机严重,财政拮据,学校的建设经费一度被切断 。直到1933年底,武大才筹足资金,正式启用二期新校舍 。因此,从武大珞珈山新校舍的建造时期分析,街道口牌楼的重建最有可能发生在1934年 。
论文:位于武昌街路口的老牌楼建在武大外有什么意义?
吴晓:那时候,武昌老城区以外大部分是荒野 。今天,武昌区的主干道武罗路-罗瑜路只有一条很简陋的石子路,但它已经是武昌市区向东的主要通道 。武汉民族大学当年在武昌郊区选新校区时,之前的两个选址方案(洪山和卓刀泉)都是靠近这条交通要道的,但最后都选址在珞珈山北麓,稍微偏离了这条交通要道 。于是,为了加强珞珈山校区与五常市的交通联系,武大致函湖北省政府建设厅,修建一条从街道口到珞珈山的专用道路,全长1.5公里,被时任校长王世杰命名为“大学路”(现称“珞珈山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