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久石让大师创作的配乐:《太阳照常升起》 。
这首曲子是姜文在拍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 , 专门去日本找久石让做的曲 。
姜文找人做电影配乐的时候 , 有一个习惯 , 他会先将自己觉得气质相符的音乐 , 放到电影片段中 , 让音乐人先听一听 , 然后按照这个风格来配乐 。
姜文对久石让只有一个要求 , 就是让他做的配乐 , 比自己在电影中随手插的音乐好 。
结果久石让听完之后 , 差点被气得破口大骂 。 好不容易稳定了情绪 , 没好气地对姜文问道:“你是要我做比电影中的曲子还好的音乐?”
“没错!”
“这可是莫扎特!”
“你就写得比他稍微好一点就行了!”
久石让听到姜文这样说 , 一声没吭 , 铁青着脸就出去了 , 原来是出去抽烟去了 , 最后还是姜文的朋友把他劝回来的 。
久石让苦着脸对姜文说道:“你这是在挖苦我 , 我怎么可能做得比莫扎特还好 。 ”
姜文:“这不可能吗?”
久石让:“不可能!”
姜文:“哦 , 那做得比他差点也行 。 ”
气的久石让一转身又要走 , 还好又被姜文的朋友拉住了 。
虽说久石让没有创作出比莫扎特还好的作品 , 但他还是完美地完成了姜文要求的工作 , 创作出了那首激情昂扬的配乐《太阳照常升起》 。
姜文对配乐非常满意 , 觉得如果只在一部电影中用《太阳照常升起》 , 未免有些太浪费了 , 于是又把它用在了《让子弹飞》中 。
3、拍摄筹备
姜文拍电影有自己的风格 , 对演员是连蒙带骗 , 为了把葛优和周润发一起拉进剧组中 , 他想了一个办法 , 专门写了两封信 , 给葛优和周润发一起送了过去 。
给周润发的信中写道:“葛优已经进组了 , 就等您了 , 如果您能进组 , 咱们这电影肯定大卖 。 ”
给葛优的信中写道:“周润发已经进组了 , 就等您了 , 如果您能进组 , 咱们剧组就完美了 。 ”
就这样 , 葛优不费吹灰之力 , 把两大演技派演员都忽悠进了剧组 , 电影也开始了正式拍摄 。
在拍摄初期 , 周润发着实受了不少苦 , 他是香港演员 , 普通话说得不太好 , 这部电影又要求他讲普通话 , 为此周润发在台词上下了不少功夫 。
姜文的电影台词相当晦涩难懂 , 而且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 。
【姜文|逼疯周润发,气走久石让,姜文的任性,诞生这部华语电影巅峰之作】周润发好不容易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 准备第二天一展身手 , 却没想到到了剧组 , 被姜文一句话差点气的背过气去:“以前的台词不要了 , 这是第二版 。 ”
姜文的拍摄风格和周星驰有些相似 , 都喜欢边拍边调整 , 拍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台词不合适 , 或者想出了更好的台词 , 就会把老台词替换下去 。
这对港星出身的周润发来说 , 简直就是煎熬 。
不过周润发毕竟是老演员 , 这点敬业精神还是有的 , 改变不了只能享受拍摄的过程 。 甚至到了最后 , 周润发还喜欢上了这种拍摄方式 , 甚至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台词的创作中 。
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 就是“鸿门宴”那场戏 , 三个各怀鬼胎的人 , 相互试探 。 虽然人人脸上堆满笑容 , 桌上堆满美食 。 却四处刀光剑影 , 杀机四伏 。
拍摄这场戏的时候 , 姜文找来了三台摄像机 , 在桌子周围安上了一圈环规 , 对着三个人拍 。
拍完一段不满意 , 从头再来 , 拍完一段又不满意 , 还要再来 。 短短八分钟的戏 , 足足耗费十万尺交卷 。
十万尺交卷是什么概念?这已经是一部小型电影 , 拍摄所需要的胶片总和了 。
4、让子弹飞一会儿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我想大家也看到了 , 《让子弹飞》成为了姜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这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最好的作品之一 , 纵观整个世界电影史 , 能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得如此之好的电影 , 屈指可数 , 足够载入电影史册 。
关于这部电影 , 很多网友都表示看不懂 , 因为姜文用了太多的隐喻 。
两个小时的电影 , 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暗含深意 , 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人浮想联翩 。 深挖之下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 自己的行事逻辑 。
即使到了今天 , 《让子弹飞》中依旧有很多未解之谜 。
例如“师爷”临死前 , 对张麻子说道:“那谁 , 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