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1966苏联为什么要举国之力,拍一部堪称影史最贵的电影?( 二 )



【黄晓明|1966苏联为什么要举国之力,拍一部堪称影史最贵的电影?】彼时正值美苏争霸 , 不单单有政治上的角力 , 军事上的制衡 , 甚至连文化上都有相互斗争 , 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冷战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 用现在的话来讲 , 就是舆论战、文化入侵 。

虽说文化无国界 , 但俄罗斯文学的珍宝被美国人拿去拍摄 , 反过来在苏联大行其道 , 可以说对苏联电影工作者而言 , 是相当耻辱的 。 并且就电影本身而已 , 美国拍摄的《战争与和平》 , 并没有把托翁对战争的反思、人性刻画很好的表达出来 , 而是一部媚俗圈钱的爱情片 。
所以 , 苏联除了要拍摄出更符合本国文学巨著的电影 , 更是要对美国式的文化劫掠与入侵说不!
空前绝后的影史巨制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创作于1863-1869年 , 耗时六年 。 巧的是 , 苏联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战争与和平》也耗心耗力六年 , 甚至拍摄过程中累得两次心脏病发作 。 所幸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电影同小说一样被分四部 , 共七个小时 , 在穷尽细节和追求真实方面达到了极致 。 从豪华奢侈的上流阶层的舞会 , 到血肉横飞的博罗季诺战场 ;从飞雪与狂风并作的俄罗斯的冬天 , 到莫斯科大火和铺天盖地的灰烬 , 每一个场面都非常宏大 。 场面壮阔 , 气势磅礴 , 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 , 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 。

和美国版相比 , 苏联版才真正称得上“大气磅礴、史诗风范” 。 与美国版偏重爱情故事不同 , 苏联版就是实打实的战争场面 。 并且人物刻画也非常出色 , 完美还原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 以及个人在战争中自我人格的完善过程 。

艺术层面已经登峰造极 , 票房上也是十分成功 。 以日本为例 , 1969年正式上映 , 极为轰动 , 一票难求 , 最终日本的总票房高达两亿五千万美元(当时);后来日本于1971年再度上映苏联版《战争与和平》 , 票房火爆依旧 。
1969年 , 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这可以说是冷战时期 , 苏联文化对美国文化的一次胜利;也可以说是美国电影界 , 对苏联电影的一种致敬 。

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的成功是举全苏联之力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色 , 它背后实际付出的成本代价 , 是很难用具体数值去考量的 。 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伟大作品 , 如今或者将来 , 恐怕很难再出现类似这样的影片了 。
这应该是苏联留给影坛的一份礼物 , 也是一道不可跨越的巅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