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甯|林允,少女的「断舍离」( 二 )


大学毕业求职不顺 , 陈一朵想到父母为自己安排工作便跟曹天恒发牢骚 , 林允脸上褪去学生时候的青涩 , 眼神流露出社会新人的困惑和不甘 , 呈现了角色处于人生转折点、在本性与外界博弈的复杂心理 。
初入职场 , 陈一朵在酒局被客户“性骚扰” , 从面对未知情况的惶恐到忍无可忍的爆发 , 林允在处理情绪递进上是有层次的 。
自然的演技刷新了大家对林允此前的预设 , 得到了好评 。 正如其中一条评论所言 , 至少在陈一朵这个角色上 , 感受到了她的进步 , 不求演技一步升天 , 但求每个演员都有这样一份羞耻心 。




惊喜的表现 , 是林允为角色付出努力的结晶 。 而观众的认可 , 是对她最好的回馈 。 实际上 , 在表演过程中 , 林允克服了道道关卡 。 她坦言 , 相比情绪激昂的戏 , 看似平静的戏挑战更大 , 需要让细腻的情感缓缓流淌 , 分寸感拿捏很重要 。 一场戏令她至今印象深刻 。 得知来福放弃高考、决定提前工作扛起家庭重任 , 陈一朵刚开始不解 , 但听到对方解释后只能向现实妥协而在雨中默默流泪 。
“当时青岛的夏天突然会下很大的阵雨 , 雨一来要立刻拍 , 但这场的情绪并不是去指责他 , 是有个想要理解他的决定的感觉 , 所以会在开拍前让自己提前进入‘生气’的情绪中 , 其实拍之前还蛮有压力的” 。 《光阴里的故事》和“陈一朵”给了林允有别于以往的表演体验 , 在跟许多前辈老师合作之后 , 她发现了自己在表演上的不足 , 学会了偏生活化的表达方式 , 受益匪浅 。 这份珍贵的感悟 , 林允铭记在心里 。
沉淀后再出发 , 表演求“突破自我”
作为演员 , 林允消失在屏幕上有一年多了 。 这段始于《蜗牛与黄鹂鸟》、终于《光阴里的故事》的空窗期 , 她做了很多充盈内心的事 , 特别的人生际遇提高了她的心理阈值 。
新剧刚播出时 , 林允有点忐忑 , 但直言更多的还是期待 , 因为她在陈一朵的身上倾注了很多感情 , 很期待观众的反馈 。 外界的声音好坏夹杂、有时还难免偏颇 , 林允逐渐有了辨别的能力去芜存菁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隐隐透出了钻研表演后的底气 。
在大小荧屏活跃的前些年 , 古装剧、偶像剧几乎填满了林允的表演版图 , 因此首次演年代剧 , 也被旁人视为她想转型的信号 。 林允却觉得 , 转型不可急于求成、需要顺其自然 , 能通过一个个角色实现突破 , 才是目前鞭策自己前行的最大动力 。 “我觉得我和陈一朵这个角色比较有缘分 , 也没有说一定要去演什么类型的剧 。 这次有机会尝试年代剧 , 对我来说也是有点突破的感觉 , 表演方式需要更贴近生活 。 ”但 , 突破并不容易 。 尤其在被贴上固化标签后 , 演员要摘掉大众的有色眼镜势必要付出更多 。 毋庸置疑 , 处女作头顶的“星女郎”光环帮林允奠定了高起点 , 对她的事业起步阶段是股巨大助力 。 时至今日 , 林允都很感恩“伯乐”周星驰 , 她说“我很感激星爷给我这个机会 , 他永远都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 。
可这也代表了日后的独立行走 , 会伴随外界更为严苛的审视 。 早年电影、剧集两手抓的林允 , 用高产的作品刷屏 , 却没能换来口碑 , 反倒陷入被定型的困境 。 日渐窄化的戏路 , 对她而言如同一座切断了表演触角更多可能性的牢笼 , 在圈定范围内 , 她舒适 , 但危险 。 关于破局之道 , 林允想得透彻 , “打破固化印象肯定还是要去多尝试不同的角色” 。 在她看来 , 作为演员要能够适应不同的角色 , 通过不一样的角色去适应新的身份 。
如果说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力 , 用心拉近与角色的距离 , 是林允调整姿态后摸索出的生存法则 。 那么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外界推着连轴转 , 主动选择慢下来 , 则体现了她在理解演员“输入-输出”闭环创作路径后的断舍离 。
演员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表演养分 , 高频接戏会消磨触角的灵敏度 。 在那段沉淀的日子里 , 林允的充电方式很丰富 , 学习、旅行、看展、运动 , 以及专门上了表演课和去剧场体验来提升演技 。 她喜欢看各种展 , 享受以作品为载体与不同的艺术家进行思想碰撞 , 还不时能给表演注入灵感 。 林允坦言 , 最近一次印象深刻的是在UCCA看卡特兰艺术展 , 她最喜欢的作品有点冷门 , 是用一只很可爱的小松鼠映射卡特兰的童年经历 , 一个悲剧故事 。
借助艺术的共通性 , 林允锻炼了演员必备的共情力 。 于是 , 回归荧屏、在表演赛道重新出发 , 林允在《光阴里的故事》里令人耳目一新 。 虽然接戏的脚步放缓了 , 走得却更有力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