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纪录行尊|陈锐南——点燃“平洲玉器”的火种

翡翠|纪录行尊|陈锐南——点燃“平洲玉器”的火种

文章图片

翡翠|纪录行尊|陈锐南——点燃“平洲玉器”的火种

文章图片

翡翠|纪录行尊|陈锐南——点燃“平洲玉器”的火种

文章图片

翡翠|纪录行尊|陈锐南——点燃“平洲玉器”的火种

文章图片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平洲 , 作为我国四大玉器市场之一 , 历经百年发展 , 产出了全国销量最大的光身翡翠成品 。 回望历史 , 在平洲玉器产业形成的过程中 , 有无数先行者和创变者为之做出了重要贡献 。 《翡翠》杂志特别策划系列纪录片 , 运用镜头与笔触记录这些玉器行业老行尊的人生历程 , 与他们一起回溯那段峥嵘岁月 , 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 , 更好地面向未来 。
本期 , 让我们跟随老行尊陈锐南的步伐 , 去听听他和平洲玉器的故事 。

点击观看视频
“30年前 , 这里都是田地 。 最早的玉器街其实是后边那条大概500米的路” 。 这是一条繁华的街道 , 除了少许几家餐饮店 , 两边林立着的全是大大小小的玉器商铺 , 与陈锐南记忆中的农田相差甚远 。 30年时间里 , 颇有些沧海桑田的味道 。 而最开始促成这些改变的 , 正是陈锐南 。

70年代的平洲还不叫平洲 , 而是一个叫平东的小村落 , 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 虽然玉器产业在这里还未有实质性的发展 , 但去广东做玉器的匠人们已经埋下萌芽的火种 。 民国时期 , 平洲籍的玉器人就占据了广州长寿路玉器圩的半壁江山 。 拥有玉器火种的平东村 , 只待一个催生火种燃起的契机 。

1971年 , 22岁年轻气盛的陈锐南成为平东墩头村村生产队的队长 。 如何解决农闲时生产力过剩的问题 , 成了他当下最为关心的事 。 在陈锐南的组织下 , 生产队开始积极开展副业创收 , 缝纫、印花、塑料胶带生产制作……生产队做过多种尝试 , 办过各种手工工厂 , 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
偶然一次机会 , 陈锐南从在广州做玉器的哥哥陈广那里接触到玉器以及玉器加工 ,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下省工艺公司派发的旧翡翠耳扣翻新业务 。 此后 , 他与平洲玉的故事缓缓拉开序幕 。

50个耳扣 , 仅20天便翻新完成 , 晶莹剔透的耳扣被陈锐南小心翼翼地用纸包裹起来 , 不让任何人触碰 , 生怕沾上半点指纹 , 影响交货时的观感 。 最终交货时 , 省工艺公司特艺科的王永江不但惊讶于陈锐南等人的效率 , 更惊讶于他们加工的耳扣所呈现出的品质 。 得到了省工艺公司的认可 , 陈锐南对这单偶然的生意有了新的思考 。
当时 , 加工玉器算是比较挣钱的活计 。 翻新一只耳扣价值4工分 , 每天可以加工4只耳扣(晚上需加班) 。 10工分价值1.05元 , 和农耕相比 , 这份收入已然很不错了 。 于是陈锐南没有犹豫 , 当下便决定 , 将玉器修复加工作为生产队长期副业发展 。 随后 , 陈锐南开始筹划建厂 。
所谓“万事开头难” 。 要建厂就必须有牌照 。 平东村以农业种植为主 , 而且当时的玉器加工主要集中在广州 , 在一个村要成立玉器加工厂 , 可谓闻所未闻 。 陈锐南三天两头往返于南海县工商局 , 一遍一遍地梳理、汇报村里玉器匠人们的情况 。 终于 , 在1972年陈锐南拿到了“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的营业执照 。 同年 , 在省工艺公司师傅的教导下 , 培养出了陈作荣、梁炳权、黎福林、谭锡唯、陈汉升、陈忠玲、孔长师徒7人 。

陈作荣(左上)陈锐南(右上)陈广(左下)
有了营业执照后 , 陈锐南三兄弟开始分工 。 作为南方玉雕厂一级师傅的大哥陈广负责联系业务和技术顾问 , 有8年的做玉经验的五哥陈作荣负责具体雕刻工作 , 而陈锐南则负责工厂管理 。 1972年 , 在哥哥陈广的技术支持下 , 陈锐南、陈作荣牵头的“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正式成立 , 这是平洲第一家玉器厂 , 隶属于社队企业 , 承接省工艺进出口公司加工玉耳扣及怀古玉器等业务 。
平东墩头玉器厂成立之初 , 仅有20多人 , 主要业务是翻新耳扣 。 为了满足生产需求 , 陈广从生产队中挑选出了六个学徒 , 学习传统制玉技法 , 分别是:孙掌(女 , 陈广妻子)、黎福林、梁柄权、陈忠宁、陈汉声、谭锡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