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蔷|上世纪80年代的躁动,都在张蔷的歌声里

张蔷|上世纪80年代的躁动,都在张蔷的歌声里

文章图片

张蔷|上世纪80年代的躁动,都在张蔷的歌声里

文章图片

张蔷|上世纪80年代的躁动,都在张蔷的歌声里

文章图片

张蔷|上世纪80年代的躁动,都在张蔷的歌声里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摇滚乐的时代 , 那么80年代就是Disco的时代 。 在那个坚冰初融、青春开始躁动的时代 。 18岁的张蔷初露头角就一鸣惊人 , 嗓音甜嗲形象叛逆的她在全国掀起了一阵Disco浪潮 。
懵懂少年时代的最强音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人们唱的歌、跳的舞都比较正统 , 当时流行的是《军港之夜》 , 《祝酒歌》这类歌曲 , 邓丽君的抒发小情小爱的歌曲尚且不能被官方接受 , 连李谷一的《乡恋》都被批为“靡靡之音” 。
一个歌声甜美娇嗲 , 顶着爆炸头 , 穿着蝙蝠衫和喇叭裤的女歌手横空出世 , 她就是张蔷 。 张蔷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在当年掀起轩然大波 , 具有超强穿透力的嗓音惊醒了无数懵懂的年轻人 。 张蔷的歌唱出了青春五彩缤纷的颜色 , 让人心里痒痒的 , 甜甜的 。 那个年代关于青春的躁动和狂热 , 都被张蔷唱到了热情奔放的歌里 。

音乐真的是太神奇的东西 , 它能控制人的情绪 , 让人哭 , 让人笑 , 让人起鸡皮疙瘩 。 张蔷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一位席卷街头的巨星 , 张扬个性的disco音乐和舞蹈 , 让张蔷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偶像 , 少年少女的“大众情人” 。 她在国内歌坛罕逢敌手 , 仅出道的一年专辑销量就创造了歌坛奇迹 , 被封为“迪斯科女皇” 。
登上《时代》周刊出道前 , 张蔷曾经参加过海淀区青年歌手大赛 , 她弹着吉他唱了一首卡朋特乐队的《什锦菜》 , 评委们听不懂 , 就把她淘汰了 。 出去以后 , 很多人都围着张蔷说她唱得不错 。

1985年 , 18岁的张蔷风靡国内 , 她的一首《北京之夜》救活了濒临倒闭的云南音像出版社 , 当年还有人愿意用北京的一套四合院和4万块钱换张蔷录一张专辑 。 在那个高收入群体工资只有2位数的年代 , 张蔷录一张专辑1万块 , 她的收入成为了业内的标杆 , 录音界都在问 , “张蔷涨到多少了?她涨到多少我们也多少 。 ”
【张蔷|上世纪80年代的躁动,都在张蔷的歌声里】当时的张蔷红得发紫 , 但主流音乐圈一直不认可她的存在 。 张蔷从来没上过电视 , 没出现在报纸、广播里 , 媒体对她只字不提 。 张蔷翻唱港台歌曲、穿着新潮前卫、作风标新立异 , 社会也对她颇多质疑 。

这些无法影响张蔷在音乐界的地位 , 那时有一个统计 , 全球磁带销量第一的是迈克尔·杰克逊 , 第二名是张蔷 。 张蔷用空前绝后的歌声征服了国内外的听众 , 1986年 , 张蔷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 成为首位受访的华人歌手 , 与惠特尼·休斯顿、珍妮弗·拉什、邓丽君等6位歌手一同列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女歌手” , 张蔷排名第3 。
时代弄潮儿张蔷从小拉小提琴 , 据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机关大院的孩子都没人玩Disco” , 但她从小就敢唱别人都不懂的英文歌 , 穿大部分人接受不了的衣服 , 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

出道后 , 张蔷的专辑封面大多是一张大头照片 , 时间久了有人就传言说张蔷腿部有残疾 , 为了打破这个传言 , 张蔷在下一张专辑的封面上穿了泳装 , 这个举动率性不羁 , 引起了舆论场的更大争议 。 张蔷的叛逆和特立独行印在骨子里 , 1987年 , 出于对翻唱和出版社赚快钱的厌倦 , 张蔷决定出国留学 。 当时正处在她的事业巅峰 , 所有人都劝她说出去留学少赚300万 , 张蔷却觉得重要的是过一种她想要的生活 。

1986年 , 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音乐会上 , 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震撼了所有观众 , 宣示着90年代摇滚时代的到来 , 同一时段 , “Disco女皇”却选择了隐退 , 留学回国后的张蔷结婚生子 , Disco的浪潮逐渐褪去 , 只留下那一代人对青春往事的回忆 。
30多年过去 , 张蔷离婚 , 重新进军歌坛 , 如今的她依旧保有无限青春热度 , 依旧时髦依旧年轻 , 只是多了淡定和宠辱不惊 。 她的嗓音仿佛一把劈开时空的利剑 , 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浪漫的80年代 , 拥有无限可能的80年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