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北京老艺人坚守一人剧场,有人问起德云社,他说这名字是模仿我的

德云社|北京老艺人坚守一人剧场,有人问起德云社,他说这名字是模仿我的

文章图片

德云社|北京老艺人坚守一人剧场,有人问起德云社,他说这名字是模仿我的

文章图片

【德云社|北京老艺人坚守一人剧场,有人问起德云社,他说这名字是模仿我的】德云社|北京老艺人坚守一人剧场,有人问起德云社,他说这名字是模仿我的

文章图片

德云社|北京老艺人坚守一人剧场,有人问起德云社,他说这名字是模仿我的

北京是很多曲艺种类的发源地 , 在民间有一些老艺人 , 他们也许没有什么名气 , 但是他们坚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 , 而且本身水平都是比较高的 。
有这么一位北京老艺人 , 一个人坚守着一座北京最小的剧场 , 这座剧场叫魁德楼 。 坐落在北京西城延寿街胡同深处 。

北京老艺人坚守一人剧场 , 有人问起德云社 , 他说这名字是模仿我的 。 这座剧场应该不仅是北京面积最小的 , 也是演员和工作人员最少的 , 只有一个人 。 是一位老者 , 名叫于小章 。
于小章的曲艺能耐是祖传的 , 德魁社也是于小章的爷爷于德魁先生创立的 。 于德魁先生是当年京津冀一代著名的鼓曲弦师 。 当年的德魁社也是京城曲艺界非常重要的园子 。 魁德社第二代传人 , 于小章的父亲于少章 , 民国时期被称为单弦圣手 , 非常有名气 , 当时还给著名影星周璇伴奏 , 也曾录过唱片 。

后来因为战乱 , 德魁社停业不再经营 , 直到2006年 , 于小章才在把德魁社的招牌重新挂了出来 。 一个只有10平米的小剧场 , 演员和工作人员只有一个于小章 。 每天下午开始演出 , 有多少人都演 。
既然是曲艺界 , 就不可避免有人会问于小章德云社的事 。 于老爷子说话也不客气 , 直接说德云社的名字是模仿魁德社的 , 魁德社是正宗的 。

于老爷子的这番话如果被德云社的某些忠实粉丝听到 , 肯定会有人喷于小章 。 其实真的大可不必 。 于老爷子说这样的话不同于某些人 , 他没有什么恶意 , 也不想蹭热度 。 他只是在捍卫自己内心中美好的回忆和感受 。 一个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的老艺人 , 一个精通快板、单弦、数来宝的老艺人 , 在如今喧嚣的世界 , 固守着这样一份坚持 , 真的是非常值得别人尊重的 。

其实整个曲艺界都应该是一家人 , 不应该有那么多纷争 。 也许是德云社的出现让原本平衡的曲艺和相声界有了倾斜 。 用郭德纲的话说 , 在没有德云社之前 , 很多体制内的演员可以每年只表演一两场就可以混到退休 , 但是德云社打破了这个平衡 。
这就是曲艺和相声界仇恨郭德纲和德云社的根源 , 厨子不会恨说相声的 , 只有同行之间的仇恨才是赤裸裸的 。

于小章老爷子的坚守是值得钦佩的 , 哪怕他说出了德云社的名字是模仿魁德社的 。 也不应该受到德云社粉丝的抨击 。 他说这话没有任何利益要求 , 只是想留住内心的骄傲 。
曲艺也好 , 相声也好 , 真正的复兴和繁荣 , 需要有德云社这样的领头羊 , 也需要有像魁德社 , 像于小章这样的坚守者 。

于小章说魁德楼没有疫情的时候 , 每个月能有3000多的收入 , 房租一年都要4万 , 连房租都赚不出来 。
有的人让于老爷子可以多收些徒弟 , 这样可以增加收入的来源 。 于小章说无论是单弦 , 还是快板和数来宝 , 没有十多年的功夫根本学不好 。 倒是有不少说相声的年轻人来学快板书 , 不过真正好的苗子 , 愿意深入学下去的不多 。
这就是老艺人的操守 , 宁可自己困难 , 也不会打着所谓老艺人的旗号去敛财 。 在魁德社不大的空间里 , 年代感的物件很多 , 也有很多曲艺、相声、还有其它文艺界名家的照片 。 这些对于老爷子来说 , 并不是用来炫耀的 , 而是美好温暖的回忆 。

欢迎关注江丞相声视界 , 相声的世界里不是没有悲伤和艰难 , 但是相声传递的永远都是快乐和轻松 。 这就是相声的格局和哲学 , 也是每个人获得幸福人生需要具备的格局和哲学 。
今日话题:您觉得像于小章这样的老艺人是不是非常值得尊重和敬佩?我们一起倾听 , 一起分享 。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谢谢!


    推荐阅读